第64章
方锦年来了兴趣:“什么时候做?”
“这会儿没事,就做吧。”乔墨想着时间宝贵,早做早用,也好把货都赶出来。
“去西院吧。”林正听他说过做法,一面提了蜂窝煤机在前面走,一面又说:“我去外头拉点土回来,一会儿回来再砸煤。”
买来的煤都是煤块,要用得自己捞锤子打碎,再按照4:1的比例将煤和土用水调成粘稠状,就可以使用蜂窝煤机打煤了。
方锦年来的时候也带着几个人,这会儿干脆让他们帮忙砸煤块。几个人都有大力气,干这活儿也不费事儿,等林正拉土回来的时候,已经将半车的煤块都砸好了。
西院地面夯实过,近来又一直是大晴天,就直接在地上调和。一番忙碌后,煤混好了,然后就该检验蜂窝煤机是否好用了。
乔墨虽然没做过,但小时候在农村常见人们做这个,不觉得难。
当下提了机子,现在水盆子里浸了浸,然后砸在煤堆上,用力朝下碾,好让每个空隙里都挤满煤泥,这样做出的蜂窝煤才好看又结实,也耐烧。塞实之后,将机子提到一旁的空地,在手柄上一压,下面便有个圆铁片将成型的蜂窝煤慢慢儿的推出了机器,稳稳落在地面上。
“这就是蜂窝煤?倒是挺形象。”方锦年是个商人,一看到这东西就看到满满的商机,数不尽的银子。盯着乔墨手里的机器,想着怎么合作这事儿。
乔墨也很满意,数着蜂窝煤上的十二个洞眼儿,一个没堵,简直太成功了。
“我来。”林正见他示范,不难,马上就接了手。毕竟是力气活儿,能不沾就不沾。
林正刚开始没掌握好敲门儿,出蜂窝煤的时候不是卡住就是出来的形状不对,练了两回就好了。方锦年看的也起了兴致,非要上手试试,做了一排十来个才过瘾。
“这个不难,用的力气也不多,而且听你说的,这东西也好用耐烧,比煤球强多了。我觉得这生意能做。”方锦年眼神放光。
“怎么做?”乔墨倒是没想过用这个赚钱,但是对方一提,也觉得可行。反正他是不操心,有钱不拿白不拿。
“虽然我也有渠道能买到煤,可若是把这生意做起来的话,肯定不够。我得找人合伙儿,然后找个大地方,做出成品来卖。只要知道了蜂窝煤的好处,肯定少不了买主,哪怕比柴贵也值得。”方锦年对此很有信心。
“那我就不掺合了,就像之前调料方子一样,给份儿买断钱吧。”乔墨觉得那生意太大,自己除了“发明专利”也派不上用场,还不如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小生意。毕竟在古代煤可不是一般人随便买的东西。
“那你可吃亏了,给你一成利怎么样?”方锦年从乔墨这儿得了不少好处,又是真心交往,所以也不愿他太吃亏。何况,总觉得以后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呢。
“……那也行,反正我什么都不管,就等你每年送钱了。对了,跟你合伙儿人别提我。”他怕因为一个蜂窝煤机招来惹不起的大人物,那就得不偿失了,他还想好好儿过清静日子呢。
“放心吧。”方锦年也明白他的顾虑,知道他不是那种爱出名贪利的人,已经决定为他保守秘密,那一成利就从自己的份额里出。
原本还打算住上两天的方锦年,因着这单生意也没耽搁,吃了午饭装了几个西瓜就走了。
林正将之前和好的煤都做完了,在平展的空地上整整齐齐的码着晒太阳,足有三百来个。夏天太阳烈,晒个两三天就能干透,只要避免受潮,能用很久。林正打算趁着一气儿将三车的煤都弄完,晒好,省得以后再麻烦。
乔墨下午还得去教村里人,顺便继续打听哪村养的牛多,要买牛奶。
先前买了一些,都是从村里收来的,很少。村里养牛的不多,养的都是大水牛或者黄牛,犁地耕田用的。有两只在哺乳期,买了点儿奶回来,尝过后觉得味道一般,若是有专门养的肉牛,可能奶要好一些。
当然,他最想要的是草原上的奶牛,只是路途遥远,成本太高。
买回来的牛奶不能放,特别是这么热的夏天,乔墨全都做了奶糖。虽然单喝不觉得怎么样,但做成奶糖味道不错,因为里面或是加了花生碎,或是有榛子、杏仁、核桃,不仅用有限的牛奶做出了更多的奶糖,也增加了奶糖的口感种类。
花了小半月,林正将三车煤都做完了。
早先晒干的已经收进了倒座仓房,主要是挨着厨房,用的方便,反正仓房地方大,就搁里面了。西院的空地上还晒了一地蜂窝煤,每天过来上工的李雪几个看了几天稀罕,甚至还替他们数了一遍,足有一千三百多个呢。再加上收在仓房里的那些,就有将近两千个蜂窝煤,平时使用除了做糕点时用,其他时间就坐着水壶烧水,再怎么奢侈也够烧到明年了。
当天在晒谷场教完,正打算回家,有人喊住他。
回头一看,原来是李喜阿么。
“李阿嬷有事儿?”村子里同姓多,什么李阿嬷林阿嬷,背地里当然会加以区分,但当着面他一个小辈总不好大刺刺的喊“李喜阿么”。
“我听喜子说你们家想养只狗,我认识个杨家村的人,他家的狗刚生了几只小狗崽,你如果要我就让人给你送一只过来。”铺子里选了李喜,一月五钱银子,实在是很不错的差事,李喜阿么自然高兴的很,因此听说他们家想养只狗就很上心。
“那就多谢李阿嬷了。”这对乔墨来说是意外之喜,同时也想起来,李喜阿么常年在各个村子里做席面,认识的人多,知道的事儿肯定也多。于是忙问道:“李阿嬷,您知不知道谁家养的牛多?”
“养牛?”李阿嬷稍一想就明白了他的目的:“怎么,你还要买牛奶呀?杨家村那儿的山林子边上有家人正好养了不少,一般乡下人不吃牛肉,牛本来就金贵,谁舍得吃牛肉呀。他家的牛都送到县里去卖,想必现在也有几只在产奶。”
“好找吗?我去买点儿。”乔墨这边需要牛奶,还得做几样糕点呢。
“好找,既然你要去,那狗崽子就自己去挑吧。”李喜阿么说。
“也行,你把他家告诉我。”乔墨记好对方名字,这才回家。
回家把事情和林正说了,两人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过去。当晚乔墨就找出一个带盖子的大木桶,洗刷干净放在院子晒干,第二天带着去杨家村。如果那里真有牛奶卖,总得有个盛装的容器。
离家前先去了李阿嬷家,把西院大门的钥匙给了秋哥儿,他们几个去上工的时间是定好的,让秋哥儿拿了钥匙好开门。
林正驾车,乔墨带着木桶坐在车上。
到杨家村后,先去买牛奶。按照李喜阿嬷说的,很容易就找到那户人家,因为山林子边上就他们一家,有个很大的院子,一半地方都是牛棚。远远的就听见牛“哞哞哞”的叫声,其间也夹杂着人的脚步响。
林正上前拍门,不多时就有人把门打开了。
“你们找谁?”开门的是个老汉,见是生面孔不免疑惑。
“我们是上林村的,你家养的牛多,不知道有没有牛奶,我们想买一点儿。”林正解释了来意。
听见是来买牛奶的,老汉便将门全部打开,热情的招呼他们进来:“买牛奶干啥?给家里娃娃吃啊?一般吃这个的不多,正好有几头母牛刚产了小牛,奶水挺足,你们要多少?”
乔墨听到前面的话,不免想到一些奇怪的地方,浑身都不自在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还没见过哪个小哥儿亲自喂养小孩子的,记忆里也没有,想必小哥儿没这个功能。
“阿墨,要多少?”林正对这个不清楚。
“能装满这只木桶吗?”乔墨指着车上的木桶问。
老汉估摸了一下,说:“挤是能挤出来,但还有几只小牛呢,总得留点儿。装一大半吧。”
对于这个量乔墨已经很满意了,只是买之前得验货。牛奶生的带的腥味重,老汉热情,直接让儿媳妇给煮开了,乔墨没要加糖,直接喝了两口,觉得不错。再问价格,对方也没抬价,当即便付钱买下了。
临走时乔墨还与对方说道:“杨大爷,往后每个月我都来你家买牛奶,可得把奶留给我啊。”
“这会儿没事,就做吧。”乔墨想着时间宝贵,早做早用,也好把货都赶出来。
“去西院吧。”林正听他说过做法,一面提了蜂窝煤机在前面走,一面又说:“我去外头拉点土回来,一会儿回来再砸煤。”
买来的煤都是煤块,要用得自己捞锤子打碎,再按照4:1的比例将煤和土用水调成粘稠状,就可以使用蜂窝煤机打煤了。
方锦年来的时候也带着几个人,这会儿干脆让他们帮忙砸煤块。几个人都有大力气,干这活儿也不费事儿,等林正拉土回来的时候,已经将半车的煤块都砸好了。
西院地面夯实过,近来又一直是大晴天,就直接在地上调和。一番忙碌后,煤混好了,然后就该检验蜂窝煤机是否好用了。
乔墨虽然没做过,但小时候在农村常见人们做这个,不觉得难。
当下提了机子,现在水盆子里浸了浸,然后砸在煤堆上,用力朝下碾,好让每个空隙里都挤满煤泥,这样做出的蜂窝煤才好看又结实,也耐烧。塞实之后,将机子提到一旁的空地,在手柄上一压,下面便有个圆铁片将成型的蜂窝煤慢慢儿的推出了机器,稳稳落在地面上。
“这就是蜂窝煤?倒是挺形象。”方锦年是个商人,一看到这东西就看到满满的商机,数不尽的银子。盯着乔墨手里的机器,想着怎么合作这事儿。
乔墨也很满意,数着蜂窝煤上的十二个洞眼儿,一个没堵,简直太成功了。
“我来。”林正见他示范,不难,马上就接了手。毕竟是力气活儿,能不沾就不沾。
林正刚开始没掌握好敲门儿,出蜂窝煤的时候不是卡住就是出来的形状不对,练了两回就好了。方锦年看的也起了兴致,非要上手试试,做了一排十来个才过瘾。
“这个不难,用的力气也不多,而且听你说的,这东西也好用耐烧,比煤球强多了。我觉得这生意能做。”方锦年眼神放光。
“怎么做?”乔墨倒是没想过用这个赚钱,但是对方一提,也觉得可行。反正他是不操心,有钱不拿白不拿。
“虽然我也有渠道能买到煤,可若是把这生意做起来的话,肯定不够。我得找人合伙儿,然后找个大地方,做出成品来卖。只要知道了蜂窝煤的好处,肯定少不了买主,哪怕比柴贵也值得。”方锦年对此很有信心。
“那我就不掺合了,就像之前调料方子一样,给份儿买断钱吧。”乔墨觉得那生意太大,自己除了“发明专利”也派不上用场,还不如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小生意。毕竟在古代煤可不是一般人随便买的东西。
“那你可吃亏了,给你一成利怎么样?”方锦年从乔墨这儿得了不少好处,又是真心交往,所以也不愿他太吃亏。何况,总觉得以后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呢。
“……那也行,反正我什么都不管,就等你每年送钱了。对了,跟你合伙儿人别提我。”他怕因为一个蜂窝煤机招来惹不起的大人物,那就得不偿失了,他还想好好儿过清静日子呢。
“放心吧。”方锦年也明白他的顾虑,知道他不是那种爱出名贪利的人,已经决定为他保守秘密,那一成利就从自己的份额里出。
原本还打算住上两天的方锦年,因着这单生意也没耽搁,吃了午饭装了几个西瓜就走了。
林正将之前和好的煤都做完了,在平展的空地上整整齐齐的码着晒太阳,足有三百来个。夏天太阳烈,晒个两三天就能干透,只要避免受潮,能用很久。林正打算趁着一气儿将三车的煤都弄完,晒好,省得以后再麻烦。
乔墨下午还得去教村里人,顺便继续打听哪村养的牛多,要买牛奶。
先前买了一些,都是从村里收来的,很少。村里养牛的不多,养的都是大水牛或者黄牛,犁地耕田用的。有两只在哺乳期,买了点儿奶回来,尝过后觉得味道一般,若是有专门养的肉牛,可能奶要好一些。
当然,他最想要的是草原上的奶牛,只是路途遥远,成本太高。
买回来的牛奶不能放,特别是这么热的夏天,乔墨全都做了奶糖。虽然单喝不觉得怎么样,但做成奶糖味道不错,因为里面或是加了花生碎,或是有榛子、杏仁、核桃,不仅用有限的牛奶做出了更多的奶糖,也增加了奶糖的口感种类。
花了小半月,林正将三车煤都做完了。
早先晒干的已经收进了倒座仓房,主要是挨着厨房,用的方便,反正仓房地方大,就搁里面了。西院的空地上还晒了一地蜂窝煤,每天过来上工的李雪几个看了几天稀罕,甚至还替他们数了一遍,足有一千三百多个呢。再加上收在仓房里的那些,就有将近两千个蜂窝煤,平时使用除了做糕点时用,其他时间就坐着水壶烧水,再怎么奢侈也够烧到明年了。
当天在晒谷场教完,正打算回家,有人喊住他。
回头一看,原来是李喜阿么。
“李阿嬷有事儿?”村子里同姓多,什么李阿嬷林阿嬷,背地里当然会加以区分,但当着面他一个小辈总不好大刺刺的喊“李喜阿么”。
“我听喜子说你们家想养只狗,我认识个杨家村的人,他家的狗刚生了几只小狗崽,你如果要我就让人给你送一只过来。”铺子里选了李喜,一月五钱银子,实在是很不错的差事,李喜阿么自然高兴的很,因此听说他们家想养只狗就很上心。
“那就多谢李阿嬷了。”这对乔墨来说是意外之喜,同时也想起来,李喜阿么常年在各个村子里做席面,认识的人多,知道的事儿肯定也多。于是忙问道:“李阿嬷,您知不知道谁家养的牛多?”
“养牛?”李阿嬷稍一想就明白了他的目的:“怎么,你还要买牛奶呀?杨家村那儿的山林子边上有家人正好养了不少,一般乡下人不吃牛肉,牛本来就金贵,谁舍得吃牛肉呀。他家的牛都送到县里去卖,想必现在也有几只在产奶。”
“好找吗?我去买点儿。”乔墨这边需要牛奶,还得做几样糕点呢。
“好找,既然你要去,那狗崽子就自己去挑吧。”李喜阿么说。
“也行,你把他家告诉我。”乔墨记好对方名字,这才回家。
回家把事情和林正说了,两人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过去。当晚乔墨就找出一个带盖子的大木桶,洗刷干净放在院子晒干,第二天带着去杨家村。如果那里真有牛奶卖,总得有个盛装的容器。
离家前先去了李阿嬷家,把西院大门的钥匙给了秋哥儿,他们几个去上工的时间是定好的,让秋哥儿拿了钥匙好开门。
林正驾车,乔墨带着木桶坐在车上。
到杨家村后,先去买牛奶。按照李喜阿嬷说的,很容易就找到那户人家,因为山林子边上就他们一家,有个很大的院子,一半地方都是牛棚。远远的就听见牛“哞哞哞”的叫声,其间也夹杂着人的脚步响。
林正上前拍门,不多时就有人把门打开了。
“你们找谁?”开门的是个老汉,见是生面孔不免疑惑。
“我们是上林村的,你家养的牛多,不知道有没有牛奶,我们想买一点儿。”林正解释了来意。
听见是来买牛奶的,老汉便将门全部打开,热情的招呼他们进来:“买牛奶干啥?给家里娃娃吃啊?一般吃这个的不多,正好有几头母牛刚产了小牛,奶水挺足,你们要多少?”
乔墨听到前面的话,不免想到一些奇怪的地方,浑身都不自在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还没见过哪个小哥儿亲自喂养小孩子的,记忆里也没有,想必小哥儿没这个功能。
“阿墨,要多少?”林正对这个不清楚。
“能装满这只木桶吗?”乔墨指着车上的木桶问。
老汉估摸了一下,说:“挤是能挤出来,但还有几只小牛呢,总得留点儿。装一大半吧。”
对于这个量乔墨已经很满意了,只是买之前得验货。牛奶生的带的腥味重,老汉热情,直接让儿媳妇给煮开了,乔墨没要加糖,直接喝了两口,觉得不错。再问价格,对方也没抬价,当即便付钱买下了。
临走时乔墨还与对方说道:“杨大爷,往后每个月我都来你家买牛奶,可得把奶留给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