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五一章 火器对决
一六四零年,巴图尔通过战争占领了七河流域地区,迫使大多数部落氏族向他臣服。
巴图尔还曾连续两次击退沙俄的侵略,迫使沙俄承认了准噶尔汗国,遏制了沙俄染指新疆的企图。
准格尔汗国四处征服其他部族,一六四二年出兵南疆,攻灭叶尔羌汗国,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
一六四三年,准格尔汗国向吐鲁番汗国大举用兵,至一六四四年五月,吐鲁番汗国灭亡。
经过巴图尔和他父亲的不懈努力,准格尔部西攻吉尔吉斯、哈萨克,北御俄罗斯,东攻喀尔喀蒙古,追击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
准格尔部现已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到青海,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正在快速崛起。
历史上准格尔汗国在其继任者噶尔丹的领导下达到历史之最,国土面积达到了七百万平方公里,兵锋已至北京七百里外,康熙不得不宣布北京戒严。
其后准格尔汗国与入关后的满清持续征战七十多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准格尔汗国鼎盛时期,人口仅有一百多万,精锐骑兵也只有六万,总兵力不过十万。
而当时的满清人口已经上亿,不算地方武装,常备军就有九十多万。
以综合国力而言,双方根本没有可比性,准格尔的不自量力可见一斑。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准噶尔部仍然与满清对抗了七十多年,可见准格尔汗国也有他自身的优势。
准格尔汗国的特点是地广人稀,而满清在入关后的作战方式却已经发生了转变,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凸显。
西北地区路途遥远,而且运输十分困难。清朝建立之初国力有限,没有能力进行长期的战争。
在康熙、雍正时期,只要击退准噶尔部的进攻就可以了,没有力量彻底消灭准噶尔部。
反而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满清甚至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
七万清朝军队几乎被准噶尔部全歼,都统就(战区司令)阵亡了十八人,自杀的有十四人,号称华夏第一名将的傅尔丹一路狂奔,仅带三将逃回科布多城。
这便是让满洲八旗倍感耻辱的“和通泊之战”,“满万不可敌”之说终于成为历史。
准格尔部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战力,是因为其装备水平与作战方式相比满清更加先进。
准尔格汗国地处西域、中亚这个战争频仍之地,军事技术、武器水平多效仿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以及欧洲。
其不但装备了大量的火炮,还有中亚重型火绳枪,无论质量、射程、射速,还是精确度,要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大清八旗、绿营列装的鸟枪、明末火铳、威远炮、子母炮等早期热兵器。
准格尔汗国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远超满清,达到了六成,火绳枪数量超过五万支,所以准格尔部骑兵其实就是骑枪兵,作战方式也类似哥萨克。
公元一六四四年十一月,准格尔部开始攻打青海,青海的硕特蒙古听说准格尔来了,知道无法抵挡,于是撤往甘肃寻求喀尔喀蒙古部的保护。
历史上的一六四七年,准格尔部在甘肃第一次与清军相遇,由于扩张太快,战线过长,准格尔明智地选择了退兵。
现在蒙古诸部的东面与准格尔部接壤的是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共分为三部,分别为土谢图部、札萨克图部和车臣部。
该三部蒙古在黄太吉的清国崇德三年,即一六三八年“遣使来朝”,以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与前清建立起了朝贡关系,其后在天策军灭清战争中,该三部蒙古均有出兵。
在蒙古义勇军统合蒙古诸部的行动中,喀尔喀蒙古三部已在形式上被置于蒙古义勇军司令部管辖之下。
由于塞外地广人稀,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王越设置蒙古义勇军的目的,就是要将蒙古诸部在名义上纳入起点城范围,今后再实施更加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
大明两百多年都没有搞定蒙古,而真正解决游牧民族隐患的,正是我大清的蒙古族人口消减政策。
从康熙时代开始,满清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喇嘛教,以宗教鸦片来麻醉广大蒙古人民。
使蒙古原有的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已减少至五十万人。
满清强制规定蒙古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致使蒙古人口锐减。
王越统合蒙古,也打算效仿康麻子的软刀子割肉政策。
要使游牧民族不再居无定所,发展工业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蒙古草原地大物博,矿产丰富,无尽的宝藏自然会吸引内地的汉民涌入,从而成为主体民族。
准格尔东扩与义勇军西进,终于在肯特山(位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汉朝时称为狼居胥山)附近发生了一起遭遇战。
一六四五年二月,冬季的最后一场大雪,使整个草原都被白雪覆盖,平均气温再次降至零下二十度左右。
为了抢夺物资,准格尔部对喀尔喀蒙古部诸部实施了掠夺作战。
二月十六日,准格尔部两支千人队袭击车臣汗部,车臣汗部大败,被俘一万五千人。
前来救援的蒙古义勇军第二师二旅三团,与准格尔骑兵相遇,随即双方展开激战。
准格尔部兵力两千,义勇军三团兵力约一千五百,加上车臣汗部反身作战的数百骑兵,双方兵力基本相当。
肯特山下霎时间枪炮齐鸣,喊杀声震天。
战斗开始后,战况没有义勇军想象的那样势如破竹,纵横蒙古草原数年,蒙古义勇军终于遇上了劲敌。
前来的准格尔部骑兵同样全员装备了火枪,不但骑术精湛,而且枪法娴熟,准格尔骑兵除了火枪,还有马刀和数量不少的火炮。(未完待续)
巴图尔还曾连续两次击退沙俄的侵略,迫使沙俄承认了准噶尔汗国,遏制了沙俄染指新疆的企图。
准格尔汗国四处征服其他部族,一六四二年出兵南疆,攻灭叶尔羌汗国,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
一六四三年,准格尔汗国向吐鲁番汗国大举用兵,至一六四四年五月,吐鲁番汗国灭亡。
经过巴图尔和他父亲的不懈努力,准格尔部西攻吉尔吉斯、哈萨克,北御俄罗斯,东攻喀尔喀蒙古,追击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
准格尔部现已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到青海,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正在快速崛起。
历史上准格尔汗国在其继任者噶尔丹的领导下达到历史之最,国土面积达到了七百万平方公里,兵锋已至北京七百里外,康熙不得不宣布北京戒严。
其后准格尔汗国与入关后的满清持续征战七十多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准格尔汗国鼎盛时期,人口仅有一百多万,精锐骑兵也只有六万,总兵力不过十万。
而当时的满清人口已经上亿,不算地方武装,常备军就有九十多万。
以综合国力而言,双方根本没有可比性,准格尔的不自量力可见一斑。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准噶尔部仍然与满清对抗了七十多年,可见准格尔汗国也有他自身的优势。
准格尔汗国的特点是地广人稀,而满清在入关后的作战方式却已经发生了转变,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凸显。
西北地区路途遥远,而且运输十分困难。清朝建立之初国力有限,没有能力进行长期的战争。
在康熙、雍正时期,只要击退准噶尔部的进攻就可以了,没有力量彻底消灭准噶尔部。
反而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满清甚至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
七万清朝军队几乎被准噶尔部全歼,都统就(战区司令)阵亡了十八人,自杀的有十四人,号称华夏第一名将的傅尔丹一路狂奔,仅带三将逃回科布多城。
这便是让满洲八旗倍感耻辱的“和通泊之战”,“满万不可敌”之说终于成为历史。
准格尔部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战力,是因为其装备水平与作战方式相比满清更加先进。
准尔格汗国地处西域、中亚这个战争频仍之地,军事技术、武器水平多效仿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以及欧洲。
其不但装备了大量的火炮,还有中亚重型火绳枪,无论质量、射程、射速,还是精确度,要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大清八旗、绿营列装的鸟枪、明末火铳、威远炮、子母炮等早期热兵器。
准格尔汗国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远超满清,达到了六成,火绳枪数量超过五万支,所以准格尔部骑兵其实就是骑枪兵,作战方式也类似哥萨克。
公元一六四四年十一月,准格尔部开始攻打青海,青海的硕特蒙古听说准格尔来了,知道无法抵挡,于是撤往甘肃寻求喀尔喀蒙古部的保护。
历史上的一六四七年,准格尔部在甘肃第一次与清军相遇,由于扩张太快,战线过长,准格尔明智地选择了退兵。
现在蒙古诸部的东面与准格尔部接壤的是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共分为三部,分别为土谢图部、札萨克图部和车臣部。
该三部蒙古在黄太吉的清国崇德三年,即一六三八年“遣使来朝”,以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与前清建立起了朝贡关系,其后在天策军灭清战争中,该三部蒙古均有出兵。
在蒙古义勇军统合蒙古诸部的行动中,喀尔喀蒙古三部已在形式上被置于蒙古义勇军司令部管辖之下。
由于塞外地广人稀,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王越设置蒙古义勇军的目的,就是要将蒙古诸部在名义上纳入起点城范围,今后再实施更加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
大明两百多年都没有搞定蒙古,而真正解决游牧民族隐患的,正是我大清的蒙古族人口消减政策。
从康熙时代开始,满清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喇嘛教,以宗教鸦片来麻醉广大蒙古人民。
使蒙古原有的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已减少至五十万人。
满清强制规定蒙古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致使蒙古人口锐减。
王越统合蒙古,也打算效仿康麻子的软刀子割肉政策。
要使游牧民族不再居无定所,发展工业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蒙古草原地大物博,矿产丰富,无尽的宝藏自然会吸引内地的汉民涌入,从而成为主体民族。
准格尔东扩与义勇军西进,终于在肯特山(位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汉朝时称为狼居胥山)附近发生了一起遭遇战。
一六四五年二月,冬季的最后一场大雪,使整个草原都被白雪覆盖,平均气温再次降至零下二十度左右。
为了抢夺物资,准格尔部对喀尔喀蒙古部诸部实施了掠夺作战。
二月十六日,准格尔部两支千人队袭击车臣汗部,车臣汗部大败,被俘一万五千人。
前来救援的蒙古义勇军第二师二旅三团,与准格尔骑兵相遇,随即双方展开激战。
准格尔部兵力两千,义勇军三团兵力约一千五百,加上车臣汗部反身作战的数百骑兵,双方兵力基本相当。
肯特山下霎时间枪炮齐鸣,喊杀声震天。
战斗开始后,战况没有义勇军想象的那样势如破竹,纵横蒙古草原数年,蒙古义勇军终于遇上了劲敌。
前来的准格尔部骑兵同样全员装备了火枪,不但骑术精湛,而且枪法娴熟,准格尔骑兵除了火枪,还有马刀和数量不少的火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