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明清对决(七)
郑德牧是第二批爬上城头的,已经是位高权重,当上了游击将军的他,不用再那么急着送死了,在不送死的情况下勇猛即可。
当天爬上城头的时候,周围明清双方人马已经杀做了一团,郑德牧二话不说,也并没有急着将方便爬墙而含在口中倭刀换到右手。
而是从后背一摸,一个瓦罐手雷入右手,左手一掏,就是一个缠绕自己的火绳头,还是一个已经事先点燃的火绳头,郑德牧在吹红火绳的同时大喊:
“呼~掩护我!”
周围的敢死营将士,听见主将的呼喊,连忙向他靠拢,而汉奸军们,看到郑德牧手中已经点燃引线的瓦罐手雷,而有些慌了。
“呼~”
瓦罐手雷扔进了汉奸军的堆里,汉奸军们出现了一阵骚乱,但还算没有直接慌忙逃窜。
因为这种原始的手雷,在他们还在做明军的时候,也见识过,那是又重又大威力又小,因此除了红夷大炮以外,本就不重视其它火器的清虏,根本就没有仿制它。
人在扔在了人堆里,也只是贴近他的汉奸,稍微躲了一下。
“趴下!”
数着时间、观察引线燃烧程度的郑德牧,在快爆炸的一声令下,本人更是第一个趴在了地上,早已入手的精钢圆盾,还顶在了头上,提高自身的安全保障。
这未免有些太夸张了吧!不过是一个土制瓦罐手雷而已,明清双方都不明所以,只是除了跟汉奸军正杀得难舍难分的敢死营将士,余等都是听令趴在了地上。
就在他们趴下的一瞬间,一个比常规土制瓦罐手雷稍微大点的爆炸声响起。
“轰隆隆~哗啦啦~”
哗啦啦,这是汉奸军从城头上像下饺子一样摔下去的声音。
“呃啊~为什么!为什么!我不甘心!呃啊~”
倒了一片的汉奸军们发出了惨叫,一位因为厮杀无法脱身趴下的明军也是呆呆的握住自己的脖子,无力的倒下。
一颗看似平常的瓦罐手雷,发挥出了跨时代的威力,冲击波就让四五位汉奸以头着地的方式摔下了城头,眼看是活不成了,而就在爆炸中心的,全身更是被炸的稀巴烂,更是活不成了。
一枚看似普通的瓦罐手雷,包括因为飞射的瓦片。给一位自己人割了喉,共造成了十余人的杀伤,更有七八人死亡。
这怕不是瓦罐手雷,而是一百年后的猛炸药手雷吧!
实际上正是如此,这不仅仅是运用了一百多年以后,在西历1771年才发现的、作为黄色染料一种的苦味酸,而苦味酸加工而成的猛炸药的大规模运用,还要等到两百多年后的十九世纪。
这是一个提前了两百多年衍生的产物,是郑家军一早就组建军工科研作坊,也是集合了郑家顶级火药工匠和地方顶级火药工匠,经过一年时间,才找到的这种含有苦味酸的黄色染料,之后加工而来的猛炸药。
因为提纯技术的欠缺,所以这也算不上完完全全的猛炸药,更比不上猛炸药的升级版黄色炸药。
不过通过添加石油的提炼物和增大体积,如此的猛炸药手雷的威力,也堪比后世的手榴弹了。
加上汉奸军们把它当成了时下的普通瓦罐手雷,又是扎堆,才造成了十多人伤亡,其中六七人直接死亡。
只是这种威力巨大的手雷,不多就是了。
一颗大威力手雷,如此巨大的心里反差,让汉奸军吓破了胆,汉奸军队伍变得无比的骚乱。
这个时候,十多个明显高大强壮很多的明军爬上了城头,他们都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出了名的大力士——掷弹兵。
“掷弹兵!投弹!”
郑德牧一边命令,一边又点燃了一个大威力手雷,扔到了汉奸军人堆里,有了前车之鉴,这些汉奸们几乎是瞬间炸毛,尖叫着逃跑,当样子差不多的十多个瓦罐手雷,从掷弹兵手中,扔到他们人堆里的时候,汉奸军们更是直接慌不择路的逃窜。
不少汉奸军或主动的跳下了城头,或被动的被推下了城头。
“轰隆隆……”
爆炸声响起之后,汉奸军们知道自己被骗了,特别是主动跳下城头摔断了腿的,并没有看到城头上下饺子一样被炸飞的同僚的时候,抱着自己的断腿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是崩溃的。
十多枚瓦罐手雷,只有郑德牧手中扔出去的那个是大威力手雷,余等都是加大型的常规瓦罐手雷,哪怕是加大型的,非大力士投掷不出去,但黑火药的威力终究还是有限。
看着地上满是脚印的伤员及尸体,明清双方都知道,这一次,被自己踩死踩伤的,比被瓦罐手雷炸死的还多。
恼羞成怒的汉奸军们发起了反攻,特别是总算完成装填的汉奸军火铳手赶到,总算险之有险的将这一波的明军击退。
个别大威力的新武器,在没有成规模之前,也是只能取得一些片面的优势,很难决定一场数十万大军战斗的胜负。
明军第一波进攻总算被打退了,这只是第一波,明军出现近百敢死营将士因死残减员,汉奸军却是付出了数倍的代价。
这只是第一波的攻城,几百人因为死残而减员,还有上千人因为受伤而暂时不能上战场,而整个外城才多少汉奸军。
且以汉奸军的士气,又能承受几成的伤亡,而全面崩溃?!怕是难以超过三成吧!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标准,一次伤亡就近两千,只要再来十次,九万汉奸军的队伍伤亡就要接近三成,就要接近全面崩溃了!
外城守军将领都想到了这点,如此,主帅济尔哈朗不用吴三桂或者王永吉开口,就又一次派出了白甲兵去内城求援。
之后又不放心,再再次派出了白甲兵前去,这连续三批,身边的白甲兵都快没了。
可济尔哈朗还是不放心,还要留白甲兵贴身保护的他,派出了红甲兵直接向皇城求援,并耳语嘱咐道:
“……本王观察到吴三桂与王永吉看战局不利,有倒戈迹象,还请派旗兵前来配合包衣军进行压制。”
当天爬上城头的时候,周围明清双方人马已经杀做了一团,郑德牧二话不说,也并没有急着将方便爬墙而含在口中倭刀换到右手。
而是从后背一摸,一个瓦罐手雷入右手,左手一掏,就是一个缠绕自己的火绳头,还是一个已经事先点燃的火绳头,郑德牧在吹红火绳的同时大喊:
“呼~掩护我!”
周围的敢死营将士,听见主将的呼喊,连忙向他靠拢,而汉奸军们,看到郑德牧手中已经点燃引线的瓦罐手雷,而有些慌了。
“呼~”
瓦罐手雷扔进了汉奸军的堆里,汉奸军们出现了一阵骚乱,但还算没有直接慌忙逃窜。
因为这种原始的手雷,在他们还在做明军的时候,也见识过,那是又重又大威力又小,因此除了红夷大炮以外,本就不重视其它火器的清虏,根本就没有仿制它。
人在扔在了人堆里,也只是贴近他的汉奸,稍微躲了一下。
“趴下!”
数着时间、观察引线燃烧程度的郑德牧,在快爆炸的一声令下,本人更是第一个趴在了地上,早已入手的精钢圆盾,还顶在了头上,提高自身的安全保障。
这未免有些太夸张了吧!不过是一个土制瓦罐手雷而已,明清双方都不明所以,只是除了跟汉奸军正杀得难舍难分的敢死营将士,余等都是听令趴在了地上。
就在他们趴下的一瞬间,一个比常规土制瓦罐手雷稍微大点的爆炸声响起。
“轰隆隆~哗啦啦~”
哗啦啦,这是汉奸军从城头上像下饺子一样摔下去的声音。
“呃啊~为什么!为什么!我不甘心!呃啊~”
倒了一片的汉奸军们发出了惨叫,一位因为厮杀无法脱身趴下的明军也是呆呆的握住自己的脖子,无力的倒下。
一颗看似平常的瓦罐手雷,发挥出了跨时代的威力,冲击波就让四五位汉奸以头着地的方式摔下了城头,眼看是活不成了,而就在爆炸中心的,全身更是被炸的稀巴烂,更是活不成了。
一枚看似普通的瓦罐手雷,包括因为飞射的瓦片。给一位自己人割了喉,共造成了十余人的杀伤,更有七八人死亡。
这怕不是瓦罐手雷,而是一百年后的猛炸药手雷吧!
实际上正是如此,这不仅仅是运用了一百多年以后,在西历1771年才发现的、作为黄色染料一种的苦味酸,而苦味酸加工而成的猛炸药的大规模运用,还要等到两百多年后的十九世纪。
这是一个提前了两百多年衍生的产物,是郑家军一早就组建军工科研作坊,也是集合了郑家顶级火药工匠和地方顶级火药工匠,经过一年时间,才找到的这种含有苦味酸的黄色染料,之后加工而来的猛炸药。
因为提纯技术的欠缺,所以这也算不上完完全全的猛炸药,更比不上猛炸药的升级版黄色炸药。
不过通过添加石油的提炼物和增大体积,如此的猛炸药手雷的威力,也堪比后世的手榴弹了。
加上汉奸军们把它当成了时下的普通瓦罐手雷,又是扎堆,才造成了十多人伤亡,其中六七人直接死亡。
只是这种威力巨大的手雷,不多就是了。
一颗大威力手雷,如此巨大的心里反差,让汉奸军吓破了胆,汉奸军队伍变得无比的骚乱。
这个时候,十多个明显高大强壮很多的明军爬上了城头,他们都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出了名的大力士——掷弹兵。
“掷弹兵!投弹!”
郑德牧一边命令,一边又点燃了一个大威力手雷,扔到了汉奸军人堆里,有了前车之鉴,这些汉奸们几乎是瞬间炸毛,尖叫着逃跑,当样子差不多的十多个瓦罐手雷,从掷弹兵手中,扔到他们人堆里的时候,汉奸军们更是直接慌不择路的逃窜。
不少汉奸军或主动的跳下了城头,或被动的被推下了城头。
“轰隆隆……”
爆炸声响起之后,汉奸军们知道自己被骗了,特别是主动跳下城头摔断了腿的,并没有看到城头上下饺子一样被炸飞的同僚的时候,抱着自己的断腿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是崩溃的。
十多枚瓦罐手雷,只有郑德牧手中扔出去的那个是大威力手雷,余等都是加大型的常规瓦罐手雷,哪怕是加大型的,非大力士投掷不出去,但黑火药的威力终究还是有限。
看着地上满是脚印的伤员及尸体,明清双方都知道,这一次,被自己踩死踩伤的,比被瓦罐手雷炸死的还多。
恼羞成怒的汉奸军们发起了反攻,特别是总算完成装填的汉奸军火铳手赶到,总算险之有险的将这一波的明军击退。
个别大威力的新武器,在没有成规模之前,也是只能取得一些片面的优势,很难决定一场数十万大军战斗的胜负。
明军第一波进攻总算被打退了,这只是第一波,明军出现近百敢死营将士因死残减员,汉奸军却是付出了数倍的代价。
这只是第一波的攻城,几百人因为死残而减员,还有上千人因为受伤而暂时不能上战场,而整个外城才多少汉奸军。
且以汉奸军的士气,又能承受几成的伤亡,而全面崩溃?!怕是难以超过三成吧!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标准,一次伤亡就近两千,只要再来十次,九万汉奸军的队伍伤亡就要接近三成,就要接近全面崩溃了!
外城守军将领都想到了这点,如此,主帅济尔哈朗不用吴三桂或者王永吉开口,就又一次派出了白甲兵去内城求援。
之后又不放心,再再次派出了白甲兵前去,这连续三批,身边的白甲兵都快没了。
可济尔哈朗还是不放心,还要留白甲兵贴身保护的他,派出了红甲兵直接向皇城求援,并耳语嘱咐道:
“……本王观察到吴三桂与王永吉看战局不利,有倒戈迹象,还请派旗兵前来配合包衣军进行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