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平东总督洪承畴
本来洪承畴感觉自己从当初俘虏了他的多铎那里学到了些东西,可当落实到实处,准备在真定保定试验一下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容易。
李岩、张家玉两人分区域又不失默契配合统治下的保定、真定,做的是比坚壁清野还坚壁清野,且坚壁清野一年,都不会有什么大影响。
坚,坚固;壁,堡垒;清,清除,收清;野,粮食,因为粮食长在野外之意。是坚固堡垒和收清粮食以困敌人,从而不攻自退的策略。
同样,坚壁清野久了,势必会影响粮食的耕种生产,除非是储备充足,不然一个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断粮,断粮那么问题就大了,而且坚壁清野之后,不止是将士们的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数更多的百姓的粮食问题。
像保定、真定这种连年战乱,又刚刚经历了明、顺、清、顺,四次易主又人口基数大的地区,粮草就没有说不缺的时候。
只是收了一季成熟周期短又高产的洋芋,加上郑家军的大量以鱼干、海带等海产品、高产粗粮吃食,贩卖过来,才没有出现饿殍的现象。
如此说来真定、保定是没有能力实行坚壁清野的,就因为吃食问题,所以没有坚壁清野的能力。
那么为何可以做到坚壁清野一年,而没什么大影响呢?答案就在东面的郑家军。
真定府城,张家玉亲自领着上万嫡系人马,护送着他与李岩治下的各五万、共十万百姓,前往海边。
只要到了海边就到了郑家军的地盘,自有郑家军的海师接应他们,而十万百姓到了郑家军手里,会得到更好的安置,没有那么多的危险,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且总会有大量同乡,衣锦还乡,跟张家玉、李岩两人的统治区,宣扬顺天侯海外藩地的无限美好。
什么,介绍小妾、包成功,还不耽误你自己追求自己的爱情去娶妻。
什么,远离战乱等等。
所以,这因为坚壁清野的补给,第一批大规模的迁移十万黄河两岸人口,虽很是紧张,但不免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夫人呢?”
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人流中,经过一年多的戎马生涯,晒得漆黑,再也不复当初天之骄子庶吉士时的儒雅,也没了北京城破之际,北京城中伶仃烂醉的失魂落魄。
皮肤变得粗糙泛黑,坐在战马背上稳如泰山的样子,注定了张家玉回不到之前的那个儒雅圈子了,就像是卢象升、孙传庭。
又有谁还记得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是进士出身,根正苗红,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文人墨客呢?
儒雅不在、往事如烟、又多了几分汉唐之后,文人所没有了的英气的张家玉开口询问亲信。
“回禀伯爷,伯夫人正与李军师弟弟一起,在前军给百姓们施粥。”
亲信恭敬的回答着,眼神里满满都是崇拜,这里包含着对于金榜题名者的崇拜,也有张家玉学习卢象升、孙传庭,携笔从戎的崇拜,更多的还是这位伯爷一家人,上上下下,都是真心爱兵爱民,所带来的崇拜。
伯爷自然是顺朝封的伯爵,至于张家玉的夫人,正在前军给停下来轮流吃饭的迁移百姓施粥,实打实,可以插筷子而不倒,且满是鱼肉的粥,或者说稀饭更贴切一点。
以统治者的夫人一起随行,再沿途施以恩惠,这也是为了安抚这第一批大规模迁移百姓的心。
虽然有上万合格正规军的随行,多是妇孺又没有什么武器的十万百姓,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送到海边,交接到郑家军手里。
但张家玉坚持不怕麻烦,大费周章的,用最温和的方式,来转移这些灾区的难民。
在张家玉看来,他们就是善良淳朴又可怜的难民,作为父母官,就应该用善良对待。
“也不知道李岩那边如何。算了,这家伙麾下精兵多,且这次出动的都是马军,又是截粮道加骚扰,想必不会出什么事。”
张家玉嘀咕一声,道出了对这位顺军截然不同的将领的担心之后,一夹马腹:
“走!去找夫人,我们一起去施粥。”
其实张家玉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在得知洪承畴领着绿营兵大军入境的时候,除了实行坚壁清野,还有转移十万难民,顺便接收郑家军分期援助战乱区,够百万百姓一年的补给以外。
李岩同红娘子,领着最精锐的河南老营骑兵上万,前去骚扰及断粮道。
而实际上洪承畴根本就没有粮道,洪承畴给了他筛选下来不要的兵,却没有给多少粮。
洪承畴在权衡利弊之后,明智的没有选择弊大于利的攻城劫掠,而是直接往北京转进,并派人向北京请求补给。
没有粮道可断,洪承畴又是精通行军打仗、安营扎寨,又有优势兵力,没有给李岩趁虚而入的机会。
倒是因为加紧赶路及补给不足,刚刚还在入了太原城之后,磨砺出来的一点血气散去,沿途出现了逃兵现象。
倒是这些逃兵让李岩产生了一些收益,转交给郑家军流放海外,这种没有自由的、没有那么多顾虑的战争犯,能给李岩争取到更多的战乱区援助。
意气风发的洪承畴,灰不溜秋却也没有大过的赶到了北京,获得了一番补给,麾下人马也得到了扩张。
十几位八旗满洲代表,小批八旗蒙古、上千外藩蒙古、上万八旗朝鲜、两万八旗汉军、十万绿营兵,编入到了洪承畴的大军之中。
如此除去逃兵,洪承畴麾下也高达了三十万,且有了北京的补给,也多了数万督战军,逃兵现象也得到了抑制,战力也翻了一番。
如果不算那如同皇协军的地位,还有那皇军在头上,如今的洪承畴还真别说有多意气风发。
不过洪承畴那是山人自有妙计,胸怀大志,对于压在头上的皇军主子,那是当做激励自己上进的动力,再说主子也不是天天守着他。
如此,更多的时间,他还是意气风发的三十万大军的平东总督。
李岩、张家玉两人分区域又不失默契配合统治下的保定、真定,做的是比坚壁清野还坚壁清野,且坚壁清野一年,都不会有什么大影响。
坚,坚固;壁,堡垒;清,清除,收清;野,粮食,因为粮食长在野外之意。是坚固堡垒和收清粮食以困敌人,从而不攻自退的策略。
同样,坚壁清野久了,势必会影响粮食的耕种生产,除非是储备充足,不然一个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断粮,断粮那么问题就大了,而且坚壁清野之后,不止是将士们的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数更多的百姓的粮食问题。
像保定、真定这种连年战乱,又刚刚经历了明、顺、清、顺,四次易主又人口基数大的地区,粮草就没有说不缺的时候。
只是收了一季成熟周期短又高产的洋芋,加上郑家军的大量以鱼干、海带等海产品、高产粗粮吃食,贩卖过来,才没有出现饿殍的现象。
如此说来真定、保定是没有能力实行坚壁清野的,就因为吃食问题,所以没有坚壁清野的能力。
那么为何可以做到坚壁清野一年,而没什么大影响呢?答案就在东面的郑家军。
真定府城,张家玉亲自领着上万嫡系人马,护送着他与李岩治下的各五万、共十万百姓,前往海边。
只要到了海边就到了郑家军的地盘,自有郑家军的海师接应他们,而十万百姓到了郑家军手里,会得到更好的安置,没有那么多的危险,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且总会有大量同乡,衣锦还乡,跟张家玉、李岩两人的统治区,宣扬顺天侯海外藩地的无限美好。
什么,介绍小妾、包成功,还不耽误你自己追求自己的爱情去娶妻。
什么,远离战乱等等。
所以,这因为坚壁清野的补给,第一批大规模的迁移十万黄河两岸人口,虽很是紧张,但不免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夫人呢?”
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人流中,经过一年多的戎马生涯,晒得漆黑,再也不复当初天之骄子庶吉士时的儒雅,也没了北京城破之际,北京城中伶仃烂醉的失魂落魄。
皮肤变得粗糙泛黑,坐在战马背上稳如泰山的样子,注定了张家玉回不到之前的那个儒雅圈子了,就像是卢象升、孙传庭。
又有谁还记得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是进士出身,根正苗红,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文人墨客呢?
儒雅不在、往事如烟、又多了几分汉唐之后,文人所没有了的英气的张家玉开口询问亲信。
“回禀伯爷,伯夫人正与李军师弟弟一起,在前军给百姓们施粥。”
亲信恭敬的回答着,眼神里满满都是崇拜,这里包含着对于金榜题名者的崇拜,也有张家玉学习卢象升、孙传庭,携笔从戎的崇拜,更多的还是这位伯爷一家人,上上下下,都是真心爱兵爱民,所带来的崇拜。
伯爷自然是顺朝封的伯爵,至于张家玉的夫人,正在前军给停下来轮流吃饭的迁移百姓施粥,实打实,可以插筷子而不倒,且满是鱼肉的粥,或者说稀饭更贴切一点。
以统治者的夫人一起随行,再沿途施以恩惠,这也是为了安抚这第一批大规模迁移百姓的心。
虽然有上万合格正规军的随行,多是妇孺又没有什么武器的十万百姓,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送到海边,交接到郑家军手里。
但张家玉坚持不怕麻烦,大费周章的,用最温和的方式,来转移这些灾区的难民。
在张家玉看来,他们就是善良淳朴又可怜的难民,作为父母官,就应该用善良对待。
“也不知道李岩那边如何。算了,这家伙麾下精兵多,且这次出动的都是马军,又是截粮道加骚扰,想必不会出什么事。”
张家玉嘀咕一声,道出了对这位顺军截然不同的将领的担心之后,一夹马腹:
“走!去找夫人,我们一起去施粥。”
其实张家玉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在得知洪承畴领着绿营兵大军入境的时候,除了实行坚壁清野,还有转移十万难民,顺便接收郑家军分期援助战乱区,够百万百姓一年的补给以外。
李岩同红娘子,领着最精锐的河南老营骑兵上万,前去骚扰及断粮道。
而实际上洪承畴根本就没有粮道,洪承畴给了他筛选下来不要的兵,却没有给多少粮。
洪承畴在权衡利弊之后,明智的没有选择弊大于利的攻城劫掠,而是直接往北京转进,并派人向北京请求补给。
没有粮道可断,洪承畴又是精通行军打仗、安营扎寨,又有优势兵力,没有给李岩趁虚而入的机会。
倒是因为加紧赶路及补给不足,刚刚还在入了太原城之后,磨砺出来的一点血气散去,沿途出现了逃兵现象。
倒是这些逃兵让李岩产生了一些收益,转交给郑家军流放海外,这种没有自由的、没有那么多顾虑的战争犯,能给李岩争取到更多的战乱区援助。
意气风发的洪承畴,灰不溜秋却也没有大过的赶到了北京,获得了一番补给,麾下人马也得到了扩张。
十几位八旗满洲代表,小批八旗蒙古、上千外藩蒙古、上万八旗朝鲜、两万八旗汉军、十万绿营兵,编入到了洪承畴的大军之中。
如此除去逃兵,洪承畴麾下也高达了三十万,且有了北京的补给,也多了数万督战军,逃兵现象也得到了抑制,战力也翻了一番。
如果不算那如同皇协军的地位,还有那皇军在头上,如今的洪承畴还真别说有多意气风发。
不过洪承畴那是山人自有妙计,胸怀大志,对于压在头上的皇军主子,那是当做激励自己上进的动力,再说主子也不是天天守着他。
如此,更多的时间,他还是意气风发的三十万大军的平东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