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赦
皇帝在蒋家姑娘及笄礼这一日赐下一根前朝流传下来的古玉笄, 这消息自然瞒不过宫里的人, 没两天就传遍了。
皇后少不了又要到太后处去抱怨一番:“都已经指给别人了, 皇上这是要做什么呢?”打从过年那阵子开始, 她的日子就过得不顺心。赵充仪这肚子渐渐显了出来, 却还坚持着要按时来给她请安。皇后再傻也不会觉得她是敬重中宫, 分明是拿她来显示自己的恭谨贤良罢了。若不是寿仙宫里头传出来的消息是太后已经动手了, 她真恨不得立刻就叫人把赵充仪打个半死!结果这事儿还没完呢,蒋家那个又不安分了。
太后半闭着眼睛,只当没听见她的话。这些日子她时常觉得额头隐隐胀痛, 院使来请过几次脉,都说她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愉悦,万不可再生气。然而不顺心的事总是有, 皇后还这么不省心, 她想不生气都不行啊。
“娘娘——”外头的宫人垂着头进来,“蒋家那里又送了消息来, 说海姑姑的病又重了, 请太后再派太医过去。”
“怎么又要太医?”太后皱起眉头, “上回太医去诊过脉, 这才几天工夫呢?就是吃药也没有好得这么快的, 叫她再等几日!在宫里时没太医给她诊脉,也不见她有什么病, 如今出去倒尊贵起来了?”就是宫里的小妃嫔们,太医也不是随叫随到的, 何况一个宫人呢?
传话的宫人垂头低声道:“海姑姑说她快病死了, 蒋家人不敢担这责任……”太后赏下来的人要是死在家里,麻烦可就大了。
“快病死了?”太后怀疑地道,“太医不是说她不过是饮食上有些不调?去,还宣那日的太医去瞧瞧。”
有了太后的话,自然有宫人去给太医传话。恰好那太医今日正当值,闻言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怎会又病重了?”他明明给开了止泻的药啊。
虽说并不怎么想去,但太后有命,这太医也只能从宫里出去,赶往蒋府。到了地方一看海姑姑脸色蜡黄的模样,把太医也吓了一跳,连忙上来诊脉:“这是——难道不曾用药?”
桔梗儿在屋角跪着,闻言苦着脸道:“是奴婢不好。姑娘及笄那日海姑姑说要吃酥肉,奴婢就给她取了一块……”说着,拿袖子掩了脸,“姑娘一定会打死奴婢的,呜呜——”哭了两声实在挤不出眼泪来,只得悄悄把抹了姜汁的手指在眼上揉了揉,顿时哗地一下子就泪水横流。
太医的脸拉得比马脸还要长:“明明下官已经说过,这些日子万不可动荤腥。”诊过海姑姑两手脉象,也顾不得生气了,“到底吃了多少?怎的就到了这等地步?”这脉象比起前几日他来的时候可是要重得多了,再这么泻下去,连性命恐怕都要堪忧了。
海姑姑有苦说不出。她很想说在吃那块肉之前已经开始泻,太医开的药显然并不怎么管用。可是这时候她也不敢了,人泻得三丝两气的,还指着太医救命呢。
太医紧皱眉头,斟酌着开了个新方子,临行时又叮嘱道:“千万不可再沾荤腥!否则下官也无能为力了。”
他正说着,便听外头一个少女的声音含笑道:“这位太医,海姑姑的病症究竟怎样了?”
太医回头一瞧,一个高挑明丽的少女轻快地走进来,虽然上回来蒋府没有见过,但猜也猜得到,这位一定就是曾经被皇帝临时封了六品院判的那位未来郡王妃了。
明明自己医术超群,还要来问他做什么?太医心里嘀咕,脸上却不敢带出来——这位可是前几日才在及笄礼上得皇帝赏赐的,说个简在圣心应该差不到哪里去,他一个小小太医,夹在这些贵人中间,还是谨慎一点的好。
“海宫人胃肠脆弱,油荤之物难以克化,还是不要食用的好。”
桃华露出一点为难的神色:“这位太医,海姑姑是太后赐下来教导我宫规的人,蒋家只有供奉的道理,却不好简薄拘束……”
这一点太医倒是很理解。太后赏的人,还想着管这位蒋姑娘呢,如何能叫蒋家管了?若不然病还没好,说要吃酥肉,蒋家的丫鬟就不敢不给。这样的病人,若是太医遇上,太医也头痛。
“蒋姑娘,此事,还是以遵医嘱为要。以府上家学,想必是深谙其中道理的。”
桃华亲自送太医出去,叹道:“太医常年侍奉贵人们,定然能理解寒家的难处……”
太医理解的。宫里头的贵人们哪个是把太医真看在眼里的,不遵医嘱,然后出了问题再怪太医的不要太多。这么一想,太医的语气就不由得更温和了些:“下官知道府上也有难处,只是海宫人这病,实在是要注意了。”
“那,能不能请太医代我向太后告罪?太后赏下来的人,本是该好生供奉,这如今——”
太医捏了捏旁边那丫鬟悄悄塞进袖子里的荷包,轻咳了一声:“下官奉太后之命前来,自然是要如实回复的。”如实回复,就是把海姑姑自己要吃酥肉的事儿回报上去。这事儿也真得说明白,若不然一个腹泻越拖越重,不是要连他的招牌也砸掉吗?
“不过——蒋姑娘可给海宫人诊过脉?”这病虽能用水土不服来解释,可太医总觉得哪里好像还有点不大对劲儿。这位蒋姑娘的医术,是院使大人都在私下里称赞的,向她请教应该也不算丢脸吧?
桃华再次露出为难之色:“并没有。实在是海姑姑她——想来她是更信任诸位太医的。”
太医默然,暗想这海宫人看着精明,其实却是个傻子。放着蒋家姑娘不用,非要用宫中太医,不就是怕蒋家人给她下药吗?可她怎么不想想,若是她让蒋家姑娘医治,那时责任就被压在了蒋家人身上,蒋家人保着她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对她动手脚?结果如今蒋家人撇得一干二净,倒把事儿都转到太医院头上来了。
跑这么一趟,太医也觉得有点恼火,回宫之后自然一字不差地向太后回报了:“……海宫人不遵医嘱,下官实在是……如今人在宫外,消息亦不灵通,下官去时,病情又耽搁了数日。所谓沉疴难治,这病再拖下去,恐怕下官也要束手了。”
一个宫人的死活,太后倒不放在心上,她关注的是能否在这件事里抓到蒋家的把柄:“蒋家如何说?”
太医低头道:“蒋家依下官所说每日只供白粥小菜,除此之外一概不动。只是海宫人……下官去时,那侍奉海宫人的婢女正在挨罚。只是蒋府言道海宫人是太后所赐,并不敢随意约束。下官只恐海宫人这般,病将渐重。”
太后皱着眉头道:“蒋氏可给海宫人诊过?”
太医把头垂得更低:“海宫人不肯……”若是一开始就让蒋家姑娘诊脉倒是好了,如今他已经接手,蒋家姑娘自然就不肯再沾手了。
太后摆手让太医下去,恨恨道:“废物!她这才去了蒋家多少日子,倒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病着。”而且还越来越重,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再教导蒋氏什么规矩了。
“是谁又惹母后生气了?”皇帝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朕听说母后传了太医,可是哪里不适?”
“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太后勉强笑了笑,“不过是派去蒋家教导规矩的那名宫人病了。”
“一名宫人,也能这样劳动母后费心?”皇帝皱起了眉头,“朕也听说了些,据说是出了宫便不知节制饮食,才致病倒的?差事当不好,倒来打扰母后,她倒是好大脸面!”
这番话说得一些破绽也没有,听起来全是在关心太后,太后也只能笑道:“毕竟我差出去的人,自然只得我费心了。”
皇帝眉头皱得更紧:“听院使说,母后这些日子时常头痛,定是劳神之故。下头这些人也真是可恶,如此不知体恤母后,母后便不必再为她们操心了。来人,去尚仪局传朕的话,若是那海宫人三日之后还是不好,便将她迁回来养病,另派得用的人选去蒋家教导礼仪,不许再让太后烦心这些琐事!谁若是再惹太后动气,朕绝不轻饶!”
满殿的人都被皇帝的怒火吓住了,个个噤若寒蝉,只有杜内监低眉垂眼地应了,转身出去传话。
等他走出殿门,太后才反应过来,干咳了一声:“皇上也不必动气,你日夜忧劳国事,才是真要仔细保重才是。”
皇帝脸上怒色不减:“朕就是恨这些人没个顶用的,什么差事都办不好!”
太后没话可说。其实她也深有同感,从今年上元节开始,她交待下去的事这些人也没办好几件。
“母后就不要再操心此事了。”皇帝换了和颜悦色的神态转向太后,“院使都说了,母后必要心情愉悦少动气恼才于身体有益,这些琐事只管交给下头人去做,何必母后亲自过问?”
太后干笑了一声:“皇帝有这份孝心,老天必定鉴知,会保佑我的。”
“这也不够。”皇帝认真地道,“母后今年逢着明九,身子不好大约也因了这个——朕打算大办圣寿节,赦天下为母后祈福。”
太后这才想起来自己今年是五十九岁寿辰,都说逢九流年不利,或许今年诸事不成还真是与此有关。原还想推辞,这会儿也改了主意,只道:“大赦天下也太过了,我不过是个太后,很不必如此。”
大赦天下这种恩典,一般只有新帝登基才会施恩至此,太后不过是个逢九之年,还不是整寿,还真担不起大赦天下这名头。
皇帝却固执道:“为母后身体康健,有何不可?母后不必管了,朕自有主意。”
太后的圣寿节其实早就筹备起来了,内务府比谁不会讨好,似这等逢九之年他们早就记在心中,只等着上头一句话,就可以办起来了。只是大赦天下的话传出去,还是引发了一番轰动。
实在是大赦天下这恩典太重了,京城里沸沸扬扬这么一传,连于阁老都有些坐不住,特地让阁老夫人进宫含蓄地提醒太后:“……虽说为祈福计,大赦天下也未免过了些……”福气并不是越重越好,重到你担不起的时候就要从别的地方折一点了,比如说,折寿。
太后是真的有些无奈:“我亦觉太过,是皇上定要坚持。”如今话都说出去了,皇帝金口玉言,哪有再更改的呢?
皇后在旁,撇嘴道:“皇上哪是为了母后,分明是为了别人来讨好母后,想堵母后的嘴呢!”这事儿一出,谁还关心太后赏到蒋家去的那个海姑姑?听说她吃了太医的药之后仍旧腹泻个没完,如今已经从蒋家召回来,送到宫里专门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去了。
说是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其实太医根本不涉足那些地方,就是由几个粗通医术的宫人看着,胡乱弄些药吃。若是命大,养好了大约还能回来当差,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抬出去了。
至于说蒋家那边,自然有尚仪局另派了一个年长的宫人去指点——没错,是指点,不是教导——连皇后都奖赏过蒋氏,说她跟海姑姑学规矩学得好,尚仪局派去的人,敢说自己比太后派的人更厉害吗?是以只能说是指点,不敢称教导了。
这事儿把皇后噎得好几天胸口都像卡着什么似的,吐不出咽不下,找个机会把出主意的陈内监骂了个狗血喷头,险些撵出正殿。
于阁老夫人只当没听见皇后的话,仍对太后道:“可此事实在太重,阁老已经要上折子代娘娘辞谢了。”
“这是应该的。”太后也当没皇后这人,点头道,“你回去与阁老说,叫他只管按自己想的做就是,我并不图这虚名儿。”
于阁老的辞谢奏折上得很快,可惜皇帝并不打算听从,甚至要发明诏诏告天下大赦之事。虽然这明诏一时还没有发出来,但京城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且正向周边迅速扩散。
“既然皇上执意如此,阁老不如就遵从了?”于党的部分骨干聚集在于阁老家中,秉烛夜谈。
于阁老眉头皱得死紧,看了一眼出主意的那个人,眼中掠过一丝不悦。此人并无多少才能,不过是紧巴着于党才升上来的,因为像条狗似的忠心,于阁老才用他一用。然而他急于拍马,经常说出些不知所谓的话来,不但不能出力,反而时常是个累赘。
“不可。”另一人立刻驳斥,“此为逾越。到时皇上是大孝,太后可就——”皇上这是拿着太后来给自己博得孝顺的名声啊。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这是个有眼力的,看得出如今皇帝已经渐渐与于氏一族离心了。从前皇帝孝顺太后,可从来没有这么大张旗鼓的。
“但是皇上显然不肯……”开始那人说了半句就不吭声了。
众人都不说话了。皇帝这次摆出一副非赦不可的样子,当然若是内阁诸人力阻,皇帝的明诏也发不下来。但如此一来势必闹僵,这可是件麻烦事。
“依下官看——”鲁显一直没有发言,这时才向前倾了倾身,“皇上要赦,也不必大赦。”大赦天下那是皇帝的规格,但是少赦一点,太后还不算太过格。
“那要如何赦?”
“以下官的浅见,皇上想赦的不过是山东那些人。”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鲁显这一句话,就让众人都议论了起来。开头拍马的那个立刻叫了起来:“这如何能成?若是赦了,岂不就是说——”总算他脑袋还算灵活,及时把后面的话吞了回去,这些事知道就行,说出来可是不成的。
这次众人纷纷同意他的看法,若真是赦了这些人,难道是要承认于锐在山东错杀了良民不成?
于阁老淡淡看了鲁显一眼:“这些日子令慈的病可好些了?”
一时间众人纷纷侧目。不少人都知道蒋氏正在给鲁显的母亲治腿,难道鲁显是想因此就……
鲁显连忙起身:“承阁老关怀,家母的病好得多了。不敢瞒阁老,之前家母年老糊涂,答应了蒋氏一句话,如今蒋氏以此相逼,要让下官上折子求赦山东众人。”
他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于阁老的眉头反而稍稍松开了些:“君子一诺,重逾千金,既是令慈的许诺,你亦不能食言。”
鲁显低头答了个是,又道:“下官细细想过,虽说这样做对于侍卫有些不利,但同样也让天下人知道,皇上并不是真心想为了太后大赦。”同样的,也让皇帝不能再拿太后装幌子了。
“如今阁老固辞,皇上却要下旨,到时如果有人出来先提此建议以做转环,阁老也不好一口回绝。且若是真要大赦,这些人同样在可赦之列,结果并无不同,反而让阁老失了先机。如今由下官提出,还可见得阁老心胸坦荡。”
鲁显一边说,一边心里不知是个什么滋味。他不知道如今局面至此,到底是皇帝的有意安排抑或只是巧合,更不知道蒋氏那日对他所说的话,究竟只是安郡王有意与于氏作对,还是这里头有皇帝插手。
自从皇帝露出要大赦天下的意思之后,他就一夜夜地辗转难眠,越是想得深,就越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按说他是于阁老提拔起来的,理应跟着于氏一族。可是那毕竟是皇上,于阁老可以权倾朝野,但皇帝始终才是天下之主。且此次山东之事,于阁老的作为实在是大出他意料之外,竟让他觉得有些陌生了……
“鲁侍郎这话有道理。”有人思索片刻之后,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开口附和,“不过依下官看,未必就要赦他们无罪,改判流放也是一样的。说起来这些人毕竟只是乱党族属,便改了流放也有道理。”其实当时就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只判流放,原因是此事毕竟由当地县令瞒报灾情而起,不妨施恩。但于党为了砸实于锐的功劳,硬是全判了斩监候,结果到了眼下又还得自行打脸。
于阁老沉默良久,点了点头。待众人散去后,他将鲁显单独留了下来:“子扬啊——”
子扬是鲁显的表字,当初还是中了进士之后由于阁老为他取的,现在叫起来有种特殊的意味深长:“蒋氏何以向你提出这般的要求来?”
鲁显心头一跳,躬身道:“依下官想,定是安郡王在背后指使。不然蒋氏一介女子,怎会知道什么朝政。”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那依子扬看,皇上要大赦,是否与安郡王有关呢?”
这个问题更是令人惊心,鲁显低头想了一会儿,才道:“蒋氏向下官提出此要求时,只说今年太后圣寿,让下官借此机会上书求赦。”这是事实,他没有增减半个字。
于阁老沉吟着,没有再问什么。等鲁显走了,他的幕僚才从后头出来,小心地道:“阁老,鲁侍郎他——”
于阁老淡淡道:“子扬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应该不会对我说假话。”鲁显身后没有家族,即使爬得再高也要靠着于家,虽然这样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像赵家那么好用,但到了后期用起来就更放心,不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幕僚仍旧有些担忧:“但此次实在太巧,皇上与安郡王——阁老别忘记,他们毕竟是兄弟。”
于阁老轻轻一嗤:“倘若真是二人联手,就用不到蒋氏去向子扬提出此事了,太露痕迹!且天家父子且无,何况兄弟。别忘了,皇上与安郡王之间,可是隔着一张九龙宝座!纵然安郡王有意,皇上难道就敢接吗?我于家虽然半朝野,定北侯却有十万西北军。”
幕僚想了想,虽然承认于阁老说得对:“但事有万一,阁老还是不得不防。倘若皇上想着联吴抗魏,将于我们很不利。”先把安郡王的好意接过来,齐心合力扳倒于家,而后再对付安郡王,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于阁老眉目之间有几分不屑:“皇上与先帝一样。先帝当年若是不处死代王等人,于家也未必有现在的风光。”先帝登基那会儿,还有几个小兄弟在,他们都是自己没资格夺嫡,只能跟着别的哥哥摇旗呐喊的角色,罪不至死。如果先帝把他们用起来,至少宗室可以分掉于家一部分势力。可惜先帝如惊弓之鸟一般,被太后一劝,就将这几个兄弟全部废为庶人并圈禁起来。
原先都是天之骄子,过惯了锦衣玉食的自在日子,怎禁得住这样的磨磋,没多久就一个接一个地死了。对外报是病故,至于真正的死因,并没有人多问。
之后,于家携从龙之功,一举登顶,从此如日中天。
于阁老唇边泛起一丝苍老而锐利的冷笑:“一荣即荣,一损即损,这话放在天家,便是无限的讥讽。天子称孤道寡,注定了是要左右无人的。先帝如此,皇上亦是如此。须知我于家再盛也只是臣子,将来承继大统的仍是皇上的血脉。可安郡王呢?”
幕僚口唇微动,不知该说什么好。于阁老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可是不知怎么的,幕僚总觉得以先帝之所作所为来判断今上也必如此作为,似乎有些个武断?然而于阁老多年来从未行差踏错,自然形成了他的自信,近年来甚至有向刚愎发展的趋势,有些话幕僚亦不敢说得太深,最后只能道:“防人之心不可无,阁老谨慎为上。”
皇后少不了又要到太后处去抱怨一番:“都已经指给别人了, 皇上这是要做什么呢?”打从过年那阵子开始, 她的日子就过得不顺心。赵充仪这肚子渐渐显了出来, 却还坚持着要按时来给她请安。皇后再傻也不会觉得她是敬重中宫, 分明是拿她来显示自己的恭谨贤良罢了。若不是寿仙宫里头传出来的消息是太后已经动手了, 她真恨不得立刻就叫人把赵充仪打个半死!结果这事儿还没完呢,蒋家那个又不安分了。
太后半闭着眼睛,只当没听见她的话。这些日子她时常觉得额头隐隐胀痛, 院使来请过几次脉,都说她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愉悦,万不可再生气。然而不顺心的事总是有, 皇后还这么不省心, 她想不生气都不行啊。
“娘娘——”外头的宫人垂着头进来,“蒋家那里又送了消息来, 说海姑姑的病又重了, 请太后再派太医过去。”
“怎么又要太医?”太后皱起眉头, “上回太医去诊过脉, 这才几天工夫呢?就是吃药也没有好得这么快的, 叫她再等几日!在宫里时没太医给她诊脉,也不见她有什么病, 如今出去倒尊贵起来了?”就是宫里的小妃嫔们,太医也不是随叫随到的, 何况一个宫人呢?
传话的宫人垂头低声道:“海姑姑说她快病死了, 蒋家人不敢担这责任……”太后赏下来的人要是死在家里,麻烦可就大了。
“快病死了?”太后怀疑地道,“太医不是说她不过是饮食上有些不调?去,还宣那日的太医去瞧瞧。”
有了太后的话,自然有宫人去给太医传话。恰好那太医今日正当值,闻言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怎会又病重了?”他明明给开了止泻的药啊。
虽说并不怎么想去,但太后有命,这太医也只能从宫里出去,赶往蒋府。到了地方一看海姑姑脸色蜡黄的模样,把太医也吓了一跳,连忙上来诊脉:“这是——难道不曾用药?”
桔梗儿在屋角跪着,闻言苦着脸道:“是奴婢不好。姑娘及笄那日海姑姑说要吃酥肉,奴婢就给她取了一块……”说着,拿袖子掩了脸,“姑娘一定会打死奴婢的,呜呜——”哭了两声实在挤不出眼泪来,只得悄悄把抹了姜汁的手指在眼上揉了揉,顿时哗地一下子就泪水横流。
太医的脸拉得比马脸还要长:“明明下官已经说过,这些日子万不可动荤腥。”诊过海姑姑两手脉象,也顾不得生气了,“到底吃了多少?怎的就到了这等地步?”这脉象比起前几日他来的时候可是要重得多了,再这么泻下去,连性命恐怕都要堪忧了。
海姑姑有苦说不出。她很想说在吃那块肉之前已经开始泻,太医开的药显然并不怎么管用。可是这时候她也不敢了,人泻得三丝两气的,还指着太医救命呢。
太医紧皱眉头,斟酌着开了个新方子,临行时又叮嘱道:“千万不可再沾荤腥!否则下官也无能为力了。”
他正说着,便听外头一个少女的声音含笑道:“这位太医,海姑姑的病症究竟怎样了?”
太医回头一瞧,一个高挑明丽的少女轻快地走进来,虽然上回来蒋府没有见过,但猜也猜得到,这位一定就是曾经被皇帝临时封了六品院判的那位未来郡王妃了。
明明自己医术超群,还要来问他做什么?太医心里嘀咕,脸上却不敢带出来——这位可是前几日才在及笄礼上得皇帝赏赐的,说个简在圣心应该差不到哪里去,他一个小小太医,夹在这些贵人中间,还是谨慎一点的好。
“海宫人胃肠脆弱,油荤之物难以克化,还是不要食用的好。”
桃华露出一点为难的神色:“这位太医,海姑姑是太后赐下来教导我宫规的人,蒋家只有供奉的道理,却不好简薄拘束……”
这一点太医倒是很理解。太后赏的人,还想着管这位蒋姑娘呢,如何能叫蒋家管了?若不然病还没好,说要吃酥肉,蒋家的丫鬟就不敢不给。这样的病人,若是太医遇上,太医也头痛。
“蒋姑娘,此事,还是以遵医嘱为要。以府上家学,想必是深谙其中道理的。”
桃华亲自送太医出去,叹道:“太医常年侍奉贵人们,定然能理解寒家的难处……”
太医理解的。宫里头的贵人们哪个是把太医真看在眼里的,不遵医嘱,然后出了问题再怪太医的不要太多。这么一想,太医的语气就不由得更温和了些:“下官知道府上也有难处,只是海宫人这病,实在是要注意了。”
“那,能不能请太医代我向太后告罪?太后赏下来的人,本是该好生供奉,这如今——”
太医捏了捏旁边那丫鬟悄悄塞进袖子里的荷包,轻咳了一声:“下官奉太后之命前来,自然是要如实回复的。”如实回复,就是把海姑姑自己要吃酥肉的事儿回报上去。这事儿也真得说明白,若不然一个腹泻越拖越重,不是要连他的招牌也砸掉吗?
“不过——蒋姑娘可给海宫人诊过脉?”这病虽能用水土不服来解释,可太医总觉得哪里好像还有点不大对劲儿。这位蒋姑娘的医术,是院使大人都在私下里称赞的,向她请教应该也不算丢脸吧?
桃华再次露出为难之色:“并没有。实在是海姑姑她——想来她是更信任诸位太医的。”
太医默然,暗想这海宫人看着精明,其实却是个傻子。放着蒋家姑娘不用,非要用宫中太医,不就是怕蒋家人给她下药吗?可她怎么不想想,若是她让蒋家姑娘医治,那时责任就被压在了蒋家人身上,蒋家人保着她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对她动手脚?结果如今蒋家人撇得一干二净,倒把事儿都转到太医院头上来了。
跑这么一趟,太医也觉得有点恼火,回宫之后自然一字不差地向太后回报了:“……海宫人不遵医嘱,下官实在是……如今人在宫外,消息亦不灵通,下官去时,病情又耽搁了数日。所谓沉疴难治,这病再拖下去,恐怕下官也要束手了。”
一个宫人的死活,太后倒不放在心上,她关注的是能否在这件事里抓到蒋家的把柄:“蒋家如何说?”
太医低头道:“蒋家依下官所说每日只供白粥小菜,除此之外一概不动。只是海宫人……下官去时,那侍奉海宫人的婢女正在挨罚。只是蒋府言道海宫人是太后所赐,并不敢随意约束。下官只恐海宫人这般,病将渐重。”
太后皱着眉头道:“蒋氏可给海宫人诊过?”
太医把头垂得更低:“海宫人不肯……”若是一开始就让蒋家姑娘诊脉倒是好了,如今他已经接手,蒋家姑娘自然就不肯再沾手了。
太后摆手让太医下去,恨恨道:“废物!她这才去了蒋家多少日子,倒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病着。”而且还越来越重,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再教导蒋氏什么规矩了。
“是谁又惹母后生气了?”皇帝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朕听说母后传了太医,可是哪里不适?”
“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太后勉强笑了笑,“不过是派去蒋家教导规矩的那名宫人病了。”
“一名宫人,也能这样劳动母后费心?”皇帝皱起了眉头,“朕也听说了些,据说是出了宫便不知节制饮食,才致病倒的?差事当不好,倒来打扰母后,她倒是好大脸面!”
这番话说得一些破绽也没有,听起来全是在关心太后,太后也只能笑道:“毕竟我差出去的人,自然只得我费心了。”
皇帝眉头皱得更紧:“听院使说,母后这些日子时常头痛,定是劳神之故。下头这些人也真是可恶,如此不知体恤母后,母后便不必再为她们操心了。来人,去尚仪局传朕的话,若是那海宫人三日之后还是不好,便将她迁回来养病,另派得用的人选去蒋家教导礼仪,不许再让太后烦心这些琐事!谁若是再惹太后动气,朕绝不轻饶!”
满殿的人都被皇帝的怒火吓住了,个个噤若寒蝉,只有杜内监低眉垂眼地应了,转身出去传话。
等他走出殿门,太后才反应过来,干咳了一声:“皇上也不必动气,你日夜忧劳国事,才是真要仔细保重才是。”
皇帝脸上怒色不减:“朕就是恨这些人没个顶用的,什么差事都办不好!”
太后没话可说。其实她也深有同感,从今年上元节开始,她交待下去的事这些人也没办好几件。
“母后就不要再操心此事了。”皇帝换了和颜悦色的神态转向太后,“院使都说了,母后必要心情愉悦少动气恼才于身体有益,这些琐事只管交给下头人去做,何必母后亲自过问?”
太后干笑了一声:“皇帝有这份孝心,老天必定鉴知,会保佑我的。”
“这也不够。”皇帝认真地道,“母后今年逢着明九,身子不好大约也因了这个——朕打算大办圣寿节,赦天下为母后祈福。”
太后这才想起来自己今年是五十九岁寿辰,都说逢九流年不利,或许今年诸事不成还真是与此有关。原还想推辞,这会儿也改了主意,只道:“大赦天下也太过了,我不过是个太后,很不必如此。”
大赦天下这种恩典,一般只有新帝登基才会施恩至此,太后不过是个逢九之年,还不是整寿,还真担不起大赦天下这名头。
皇帝却固执道:“为母后身体康健,有何不可?母后不必管了,朕自有主意。”
太后的圣寿节其实早就筹备起来了,内务府比谁不会讨好,似这等逢九之年他们早就记在心中,只等着上头一句话,就可以办起来了。只是大赦天下的话传出去,还是引发了一番轰动。
实在是大赦天下这恩典太重了,京城里沸沸扬扬这么一传,连于阁老都有些坐不住,特地让阁老夫人进宫含蓄地提醒太后:“……虽说为祈福计,大赦天下也未免过了些……”福气并不是越重越好,重到你担不起的时候就要从别的地方折一点了,比如说,折寿。
太后是真的有些无奈:“我亦觉太过,是皇上定要坚持。”如今话都说出去了,皇帝金口玉言,哪有再更改的呢?
皇后在旁,撇嘴道:“皇上哪是为了母后,分明是为了别人来讨好母后,想堵母后的嘴呢!”这事儿一出,谁还关心太后赏到蒋家去的那个海姑姑?听说她吃了太医的药之后仍旧腹泻个没完,如今已经从蒋家召回来,送到宫里专门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去了。
说是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其实太医根本不涉足那些地方,就是由几个粗通医术的宫人看着,胡乱弄些药吃。若是命大,养好了大约还能回来当差,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抬出去了。
至于说蒋家那边,自然有尚仪局另派了一个年长的宫人去指点——没错,是指点,不是教导——连皇后都奖赏过蒋氏,说她跟海姑姑学规矩学得好,尚仪局派去的人,敢说自己比太后派的人更厉害吗?是以只能说是指点,不敢称教导了。
这事儿把皇后噎得好几天胸口都像卡着什么似的,吐不出咽不下,找个机会把出主意的陈内监骂了个狗血喷头,险些撵出正殿。
于阁老夫人只当没听见皇后的话,仍对太后道:“可此事实在太重,阁老已经要上折子代娘娘辞谢了。”
“这是应该的。”太后也当没皇后这人,点头道,“你回去与阁老说,叫他只管按自己想的做就是,我并不图这虚名儿。”
于阁老的辞谢奏折上得很快,可惜皇帝并不打算听从,甚至要发明诏诏告天下大赦之事。虽然这明诏一时还没有发出来,但京城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且正向周边迅速扩散。
“既然皇上执意如此,阁老不如就遵从了?”于党的部分骨干聚集在于阁老家中,秉烛夜谈。
于阁老眉头皱得死紧,看了一眼出主意的那个人,眼中掠过一丝不悦。此人并无多少才能,不过是紧巴着于党才升上来的,因为像条狗似的忠心,于阁老才用他一用。然而他急于拍马,经常说出些不知所谓的话来,不但不能出力,反而时常是个累赘。
“不可。”另一人立刻驳斥,“此为逾越。到时皇上是大孝,太后可就——”皇上这是拿着太后来给自己博得孝顺的名声啊。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这是个有眼力的,看得出如今皇帝已经渐渐与于氏一族离心了。从前皇帝孝顺太后,可从来没有这么大张旗鼓的。
“但是皇上显然不肯……”开始那人说了半句就不吭声了。
众人都不说话了。皇帝这次摆出一副非赦不可的样子,当然若是内阁诸人力阻,皇帝的明诏也发不下来。但如此一来势必闹僵,这可是件麻烦事。
“依下官看——”鲁显一直没有发言,这时才向前倾了倾身,“皇上要赦,也不必大赦。”大赦天下那是皇帝的规格,但是少赦一点,太后还不算太过格。
“那要如何赦?”
“以下官的浅见,皇上想赦的不过是山东那些人。”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鲁显这一句话,就让众人都议论了起来。开头拍马的那个立刻叫了起来:“这如何能成?若是赦了,岂不就是说——”总算他脑袋还算灵活,及时把后面的话吞了回去,这些事知道就行,说出来可是不成的。
这次众人纷纷同意他的看法,若真是赦了这些人,难道是要承认于锐在山东错杀了良民不成?
于阁老淡淡看了鲁显一眼:“这些日子令慈的病可好些了?”
一时间众人纷纷侧目。不少人都知道蒋氏正在给鲁显的母亲治腿,难道鲁显是想因此就……
鲁显连忙起身:“承阁老关怀,家母的病好得多了。不敢瞒阁老,之前家母年老糊涂,答应了蒋氏一句话,如今蒋氏以此相逼,要让下官上折子求赦山东众人。”
他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于阁老的眉头反而稍稍松开了些:“君子一诺,重逾千金,既是令慈的许诺,你亦不能食言。”
鲁显低头答了个是,又道:“下官细细想过,虽说这样做对于侍卫有些不利,但同样也让天下人知道,皇上并不是真心想为了太后大赦。”同样的,也让皇帝不能再拿太后装幌子了。
“如今阁老固辞,皇上却要下旨,到时如果有人出来先提此建议以做转环,阁老也不好一口回绝。且若是真要大赦,这些人同样在可赦之列,结果并无不同,反而让阁老失了先机。如今由下官提出,还可见得阁老心胸坦荡。”
鲁显一边说,一边心里不知是个什么滋味。他不知道如今局面至此,到底是皇帝的有意安排抑或只是巧合,更不知道蒋氏那日对他所说的话,究竟只是安郡王有意与于氏作对,还是这里头有皇帝插手。
自从皇帝露出要大赦天下的意思之后,他就一夜夜地辗转难眠,越是想得深,就越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按说他是于阁老提拔起来的,理应跟着于氏一族。可是那毕竟是皇上,于阁老可以权倾朝野,但皇帝始终才是天下之主。且此次山东之事,于阁老的作为实在是大出他意料之外,竟让他觉得有些陌生了……
“鲁侍郎这话有道理。”有人思索片刻之后,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开口附和,“不过依下官看,未必就要赦他们无罪,改判流放也是一样的。说起来这些人毕竟只是乱党族属,便改了流放也有道理。”其实当时就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只判流放,原因是此事毕竟由当地县令瞒报灾情而起,不妨施恩。但于党为了砸实于锐的功劳,硬是全判了斩监候,结果到了眼下又还得自行打脸。
于阁老沉默良久,点了点头。待众人散去后,他将鲁显单独留了下来:“子扬啊——”
子扬是鲁显的表字,当初还是中了进士之后由于阁老为他取的,现在叫起来有种特殊的意味深长:“蒋氏何以向你提出这般的要求来?”
鲁显心头一跳,躬身道:“依下官想,定是安郡王在背后指使。不然蒋氏一介女子,怎会知道什么朝政。”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那依子扬看,皇上要大赦,是否与安郡王有关呢?”
这个问题更是令人惊心,鲁显低头想了一会儿,才道:“蒋氏向下官提出此要求时,只说今年太后圣寿,让下官借此机会上书求赦。”这是事实,他没有增减半个字。
于阁老沉吟着,没有再问什么。等鲁显走了,他的幕僚才从后头出来,小心地道:“阁老,鲁侍郎他——”
于阁老淡淡道:“子扬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应该不会对我说假话。”鲁显身后没有家族,即使爬得再高也要靠着于家,虽然这样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像赵家那么好用,但到了后期用起来就更放心,不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幕僚仍旧有些担忧:“但此次实在太巧,皇上与安郡王——阁老别忘记,他们毕竟是兄弟。”
于阁老轻轻一嗤:“倘若真是二人联手,就用不到蒋氏去向子扬提出此事了,太露痕迹!且天家父子且无,何况兄弟。别忘了,皇上与安郡王之间,可是隔着一张九龙宝座!纵然安郡王有意,皇上难道就敢接吗?我于家虽然半朝野,定北侯却有十万西北军。”
幕僚想了想,虽然承认于阁老说得对:“但事有万一,阁老还是不得不防。倘若皇上想着联吴抗魏,将于我们很不利。”先把安郡王的好意接过来,齐心合力扳倒于家,而后再对付安郡王,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于阁老眉目之间有几分不屑:“皇上与先帝一样。先帝当年若是不处死代王等人,于家也未必有现在的风光。”先帝登基那会儿,还有几个小兄弟在,他们都是自己没资格夺嫡,只能跟着别的哥哥摇旗呐喊的角色,罪不至死。如果先帝把他们用起来,至少宗室可以分掉于家一部分势力。可惜先帝如惊弓之鸟一般,被太后一劝,就将这几个兄弟全部废为庶人并圈禁起来。
原先都是天之骄子,过惯了锦衣玉食的自在日子,怎禁得住这样的磨磋,没多久就一个接一个地死了。对外报是病故,至于真正的死因,并没有人多问。
之后,于家携从龙之功,一举登顶,从此如日中天。
于阁老唇边泛起一丝苍老而锐利的冷笑:“一荣即荣,一损即损,这话放在天家,便是无限的讥讽。天子称孤道寡,注定了是要左右无人的。先帝如此,皇上亦是如此。须知我于家再盛也只是臣子,将来承继大统的仍是皇上的血脉。可安郡王呢?”
幕僚口唇微动,不知该说什么好。于阁老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可是不知怎么的,幕僚总觉得以先帝之所作所为来判断今上也必如此作为,似乎有些个武断?然而于阁老多年来从未行差踏错,自然形成了他的自信,近年来甚至有向刚愎发展的趋势,有些话幕僚亦不敢说得太深,最后只能道:“防人之心不可无,阁老谨慎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