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新订货
南京,户部。
“请问若是要见吴侍郎,要怎么走?”沈明臣有些胆怯的看着眼前这个坐在长桌后的书吏,在长桌上摆放着一块铭牌,上面写着“问讯处”三个字。
“您要见吴侍郎?”那书吏抬起头来,笑问道:“那请问您有没有预约呢?”
“预约?”沈明臣闻言一愣,旋即笑道:“在下沈明臣,乃是北京留守胡宗宪胡大人的使者,受命前来商议关于拨款的事情!”
“原来是沈先生!”那书吏手指滑过一旁的排列表,笑道:“找到了,您在这里稍等,我让人进去通传一声!”
“好,好!”想不到那书吏竟然没有为难自己,沈明臣不禁有些喜出望外,他以前可是久闻六部书吏的厉害,即便是三品、四品的大员有时候也要吃他们的苦头,他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门包,巧妙的从袖子下面塞了过去:“有劳了,些许心意,还请收下!”
那书吏一愣,看了看左右无人注意,赶忙收下,低声笑道:“沈先生,吴大人今早事情不多,您稍等一会即可!”
那书吏说的果然不错,只过了片刻,便有人出来引领沈明臣,穿过一个院子,来到一间花厅前:“沈先生请,大人便在里面相候!”
“多谢!”沈明臣拱了拱手,进了门,只见吴伯仁坐在上首,两人起身相互行礼,分宾主坐下,吴伯仁笑道:“沈先生你今日来应该是为了军费拨款的事情吧?”
“不错!”沈明臣苦笑道:“吴大人您也应该清楚,当初靖难时徐阶和李春芳把九边的可战之兵几乎尽数抽空,结果都毁在了寿州,后来重建的新军也就是个样子货。东主受命北京留守,第一桩大事便是重建宣大、蓟州、辽东,这几个军镇,以护卫北京。朝廷几位相公虽然议定了,但是谈到款项,就只有找你了。吴大人,这件事情可千万耽搁不得呀!”
“沈先生你也不要叫苦了,北边的情况我还是知道一点的!”吴伯仁笑道:“京师北迁之后,北京的外戚贵胄,太监宫女、文武官员都没了,加上侍候他们的奴仆随从,至少二三十万人,少了这么多张嘴,至少粮食应该是不缺的吧?”
“粮食确实不缺,但光粮食是不够的呀!”沈明臣叹道:“军中器械、药子、布帛还有将士的薪饷,都是要银钱的!只凭北直隶那点税如何够?”
“这方面我也知道!”吴伯仁笑道:“你先看看这个!”说罢他从桌上拿起一张纸,推了过去。
沈明臣接过那张纸一看,身体微微一颤:“这,这些是——?”
“沈先生,你应该知道当初平定北方之后,申王殿下便辞去了大都督得官职,并上奏朝廷,要将募集的平乱之军逐一裁汰,这些就是已经裁汰的十二个联队步队的甲仗火器。你先清点一下,就走海路运到天津卫,然后再由胡师具体分配!”
“好,好!”沈明臣闻言喜出望外,笑道:“说实话,眼下九边最缺的其实不是人,而是甲仗器械,这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呀!”
“当初殿下募集的新军前后一共有一百二十个联队,会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大部分裁汰,多余的甲仗将全部送到天津卫!沈先生,你现在可以放心了吧!”
“放心了,放心了!”沈明臣松了口气,他奉命南来的时候早有吃闭门羹的心理准备,毕竟京城现在在南京了,九边的重要性已经大打折扣,能够这么痛快的拿出这么多东西来,着实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虽说这些东西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旧货,但算起来也就用了一年多时间,总比没有强。
“至于饷银的事情,我会让人在天津卫建立一个总核算处,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沈先生你主管此事,如何?”吴伯仁笑道。
“啊,这,这——”沈明臣当然知道这里的好处,不由得喜出望外:“下官只怕不能胜任!”
“我会给胡师写一封信,具体事情会在里面!”吴伯仁笑道:“沈先生你无需担心!”
“好,好!”沈明臣下意识的应道,当他离开花厅的时候,双脚几乎踩在棉花团里,一脚高一脚低的。
“蠹虫!”看着沈明臣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吴伯仁发出一声冷笑。在周可成新建的政治格局里,胡宗宪所担任的北京留守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对于传统的华夏国家来说,北方的游牧民族是最主要的威胁,因此最强大的军团必须部署在北方边防线上,但为了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必须在京城屯扎重兵,即强干弱枝。为了解决以上两个政策之间的矛盾,明成祖朱棣在靖难成功之后不久便迁都北京,由天子亲自指挥强大的北方边防军,即天子守国门。
而在第二次靖难战争之后,为了确保对首都的控制,周可成在摧毁了北方军力之后,又将都城迁回南京,由胡宗宪出任北京留守,指挥辽东、蓟州、宣大这几个北方军镇,而延绥、宁夏等几个西北军镇则由另外的巡抚指挥。显然,胡宗宪几乎处于唐代安禄山同一个位置,而唯一不同的是,宣大、蓟州、辽东这几个军镇眼下实力空虚,暂时无力威胁南方,而天津卫的存在又使得南方可以通过海路迅速投放平叛的军事力量。作为周可成的心腹,吴伯仁当然知道天津卫的重要,所以他在返回南方之前,就举荐自己的心腹李真担任天津卫的长官,并下令其加快港口和要塞区的建设。至于将裁汰军队的武器运给胡宗宪也是周可成的授意,毕竟这可以取代原本必须支出的拨款,用节约下来的款项可以向江南兵工厂订货,生产更新式,质量更优良的武器。订货会带来就业,税收等等众多好处,在这个事情上,吴伯仁早已熟极而流了。
“请问若是要见吴侍郎,要怎么走?”沈明臣有些胆怯的看着眼前这个坐在长桌后的书吏,在长桌上摆放着一块铭牌,上面写着“问讯处”三个字。
“您要见吴侍郎?”那书吏抬起头来,笑问道:“那请问您有没有预约呢?”
“预约?”沈明臣闻言一愣,旋即笑道:“在下沈明臣,乃是北京留守胡宗宪胡大人的使者,受命前来商议关于拨款的事情!”
“原来是沈先生!”那书吏手指滑过一旁的排列表,笑道:“找到了,您在这里稍等,我让人进去通传一声!”
“好,好!”想不到那书吏竟然没有为难自己,沈明臣不禁有些喜出望外,他以前可是久闻六部书吏的厉害,即便是三品、四品的大员有时候也要吃他们的苦头,他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门包,巧妙的从袖子下面塞了过去:“有劳了,些许心意,还请收下!”
那书吏一愣,看了看左右无人注意,赶忙收下,低声笑道:“沈先生,吴大人今早事情不多,您稍等一会即可!”
那书吏说的果然不错,只过了片刻,便有人出来引领沈明臣,穿过一个院子,来到一间花厅前:“沈先生请,大人便在里面相候!”
“多谢!”沈明臣拱了拱手,进了门,只见吴伯仁坐在上首,两人起身相互行礼,分宾主坐下,吴伯仁笑道:“沈先生你今日来应该是为了军费拨款的事情吧?”
“不错!”沈明臣苦笑道:“吴大人您也应该清楚,当初靖难时徐阶和李春芳把九边的可战之兵几乎尽数抽空,结果都毁在了寿州,后来重建的新军也就是个样子货。东主受命北京留守,第一桩大事便是重建宣大、蓟州、辽东,这几个军镇,以护卫北京。朝廷几位相公虽然议定了,但是谈到款项,就只有找你了。吴大人,这件事情可千万耽搁不得呀!”
“沈先生你也不要叫苦了,北边的情况我还是知道一点的!”吴伯仁笑道:“京师北迁之后,北京的外戚贵胄,太监宫女、文武官员都没了,加上侍候他们的奴仆随从,至少二三十万人,少了这么多张嘴,至少粮食应该是不缺的吧?”
“粮食确实不缺,但光粮食是不够的呀!”沈明臣叹道:“军中器械、药子、布帛还有将士的薪饷,都是要银钱的!只凭北直隶那点税如何够?”
“这方面我也知道!”吴伯仁笑道:“你先看看这个!”说罢他从桌上拿起一张纸,推了过去。
沈明臣接过那张纸一看,身体微微一颤:“这,这些是——?”
“沈先生,你应该知道当初平定北方之后,申王殿下便辞去了大都督得官职,并上奏朝廷,要将募集的平乱之军逐一裁汰,这些就是已经裁汰的十二个联队步队的甲仗火器。你先清点一下,就走海路运到天津卫,然后再由胡师具体分配!”
“好,好!”沈明臣闻言喜出望外,笑道:“说实话,眼下九边最缺的其实不是人,而是甲仗器械,这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呀!”
“当初殿下募集的新军前后一共有一百二十个联队,会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大部分裁汰,多余的甲仗将全部送到天津卫!沈先生,你现在可以放心了吧!”
“放心了,放心了!”沈明臣松了口气,他奉命南来的时候早有吃闭门羹的心理准备,毕竟京城现在在南京了,九边的重要性已经大打折扣,能够这么痛快的拿出这么多东西来,着实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虽说这些东西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旧货,但算起来也就用了一年多时间,总比没有强。
“至于饷银的事情,我会让人在天津卫建立一个总核算处,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沈先生你主管此事,如何?”吴伯仁笑道。
“啊,这,这——”沈明臣当然知道这里的好处,不由得喜出望外:“下官只怕不能胜任!”
“我会给胡师写一封信,具体事情会在里面!”吴伯仁笑道:“沈先生你无需担心!”
“好,好!”沈明臣下意识的应道,当他离开花厅的时候,双脚几乎踩在棉花团里,一脚高一脚低的。
“蠹虫!”看着沈明臣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吴伯仁发出一声冷笑。在周可成新建的政治格局里,胡宗宪所担任的北京留守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对于传统的华夏国家来说,北方的游牧民族是最主要的威胁,因此最强大的军团必须部署在北方边防线上,但为了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必须在京城屯扎重兵,即强干弱枝。为了解决以上两个政策之间的矛盾,明成祖朱棣在靖难成功之后不久便迁都北京,由天子亲自指挥强大的北方边防军,即天子守国门。
而在第二次靖难战争之后,为了确保对首都的控制,周可成在摧毁了北方军力之后,又将都城迁回南京,由胡宗宪出任北京留守,指挥辽东、蓟州、宣大这几个北方军镇,而延绥、宁夏等几个西北军镇则由另外的巡抚指挥。显然,胡宗宪几乎处于唐代安禄山同一个位置,而唯一不同的是,宣大、蓟州、辽东这几个军镇眼下实力空虚,暂时无力威胁南方,而天津卫的存在又使得南方可以通过海路迅速投放平叛的军事力量。作为周可成的心腹,吴伯仁当然知道天津卫的重要,所以他在返回南方之前,就举荐自己的心腹李真担任天津卫的长官,并下令其加快港口和要塞区的建设。至于将裁汰军队的武器运给胡宗宪也是周可成的授意,毕竟这可以取代原本必须支出的拨款,用节约下来的款项可以向江南兵工厂订货,生产更新式,质量更优良的武器。订货会带来就业,税收等等众多好处,在这个事情上,吴伯仁早已熟极而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