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赵晤的为难
“《盛世民报》一直连载《种田记》的内容。前段时间报纸上已刊登到了《种田记》有关高产水稻的情节,可三天前这个版块的内容忽然没了,卡在了最关键的地方,这两日有不少民众去问书铺是怎么回事。今日一早,《盛世民报》干脆登了消息,说杜锦宁大人失踪,《种田记》的后续稿子接不上,只能停刊,请大家见谅。”
听到这话,赵晤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那官员低着头,没看到赵晤脸上的表情,继续道:“现在百姓一片哗然,纷纷涌到衙门,要求衙门大量派出衙役,搜查全城,救出杜锦宁大人。”
官员没看到赵晤脸上的表情,齐伯昆却看到了。
他道:“民众这样反应,想来不是因为《种田记》的问题,而是因为高产水稻。‘亩产七石’的捷报传出时,就在京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凡是家里有田地的都希望能早日种上高产稻种。一直在《盛世民报》上连载的《种田记》,这段时间也恰好提到了高产水稻的杂交原理、种植方法,今年京城大部分田地都种植了双季稻,获得了丰收,大家都十分感念杜锦宁的恩情。所以杜锦宁失踪,才会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应。就算《盛世民报》不刊登那则消息,御林军在城里大肆搜查,再加上官员们都知道此事,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事情迟早会让民众知晓。”
赵晤听了,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过来。
他刚才不悦,只是觉得朝堂现在已够乱了,他整治和对付世家已精疲力尽,《盛世民报》还要把杜锦宁失踪的消息捅出去,引来民众激愤,实则添乱。
经齐伯昆一番解释,他也想起来了。《盛世民报》的东家是杜锦宁。现在杜锦宁失踪,迟迟找不出来,《盛世民报》的掌柜在别处使不上力,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官府施压。
方法虽不可取,但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责怪的话他就说不出口了。
他的目光投向了殿里的一个御卫:“杜锦宁还是没有消息吗?”
这阵子,他虽忙于对付世家,但针对杜锦宁失踪案的搜查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能动用的御林军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他还是抽出了一部分,专查杜锦宁失踪一事;齐慕远动用特务机构查杜锦宁的下落,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以说,赵晤在杜锦宁这件事上已很尽心了。这让齐伯昆等几个忠心老臣很满意,没让他们寒心。
御卫连忙上前:“回皇上,一直没有消息。杜大人就像平地消失了一般,查不出半点线索。”
“姚荣观那里也审不出半点有用的东西?”赵晤又问。
“是的,皇上。”
姚荣观自那日被抓住后,就一直被关在大牢里,被各种严刑拷问。不管杜锦宁能不能平安回来,明眼人都知道他花了一辈子的精力才做上的官,就已做到头了。且不论他被世家收买当枪使给赵晤制造麻烦,单是这么愚蠢,赵晤就不可能再让他做官。
而在整治世家的过程中,邓易这种被世家收买、成为世家走狗的人,也率先被赵晤清算,直接降职贬谪到边远山区去做小官,一辈子不可能再回来。
见杜锦宁之事毫无进展,赵晤看向齐伯昆,问道:“你看,《盛世民报》的事,交给谁处理比较好?”
齐伯昆想了想:“解铃还需系铃人。杜锦宁有个姐夫,叫方少华,在户部任职。不如让他出面,去跟《盛世民报》交涉,让《盛世民报》的人出面安抚民众。京城府尹再贴个告示,让民众提供线索。民众看到官府并不是没有作为,情绪也就能平息下去了。”
赵晤点头:“好,就这么办。”
顿了顿,他又道:“方少华那里,劳烦你亲自去一趟,传朕的旨意吧。”
“是。”齐伯昆行了一礼,退了下去。
来报信的那个官员也在赵晤的示意下跟齐伯昆一起退了出去。
见他们都走远了,吴公公示意御卫和宫女、太监都出去,对赵晤道:“皇上,您说这杜锦宁会不会是自己逃走了?”
赵晤叹了一口气:“朕也有这样的猜测。”
按照御林军的调查,当天想要掳走杜锦宁的是张家,而赵家人也在场出现过。现在张家被灭了,赵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杜锦宁真是被这两家中的一个掳走,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被发现了。
当然,当天在酒楼里吃饭的还有许多世家的人和朝庭的官员。
而如果是其他世家做为,在世家权势已去,皇权高度集中的时候,扣着杜锦宁不放不光没有好处,反而是个烫手山芋。要知道杜锦宁的声望在民众激愤的情况下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旦发现是某个世家扣押了她,那就是给赵晤一个现成的借口收拾他们,他们将步张家和赵家的后尘。
在御林军掘地三尺的搜查下,在世家纷纷土崩瓦解的情况下,要真是世家掳了杜锦宁,只要没把她弄死,就会选择悄悄把她放了,并将掳她的人或灭口或以其他方式让他们开不了口。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可现在杜锦宁都没有消息,不得不让赵晤怀疑杜锦宁的失踪,要不就是齐慕远藏匿了她,要不干脆就是杜锦宁知道自己女子的身份败露,自己逃匿了。
而鉴于齐慕远这一阵跟发了疯似的寻找杜锦宁,在赵晤跟齐伯昆隐晦地表现不追究杜锦宁任何责任、杜锦宁又手持丹书铁券,仍然没有杜锦宁的消息,猜测的两种情况,赵晤更倾向于后者。
“那您看,现在怎么办?”吴公公小心地问道。
赵晤疲惫地揉揉眉心:“再找找吧。”
他现在,实在分不出精力去想杜锦宁的事该怎么解决。
他知道高产水稻虽研究出来了,但如何种植,种植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离不开杜锦宁。
可杜锦宁是女子啊。把她找回来了,难道他还要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让她仍在原来的职位上,指挥工部的官员在全国推广高产水稻,在水稻出现问题的时候派她去各地察看吗?
听到这话,赵晤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那官员低着头,没看到赵晤脸上的表情,继续道:“现在百姓一片哗然,纷纷涌到衙门,要求衙门大量派出衙役,搜查全城,救出杜锦宁大人。”
官员没看到赵晤脸上的表情,齐伯昆却看到了。
他道:“民众这样反应,想来不是因为《种田记》的问题,而是因为高产水稻。‘亩产七石’的捷报传出时,就在京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凡是家里有田地的都希望能早日种上高产稻种。一直在《盛世民报》上连载的《种田记》,这段时间也恰好提到了高产水稻的杂交原理、种植方法,今年京城大部分田地都种植了双季稻,获得了丰收,大家都十分感念杜锦宁的恩情。所以杜锦宁失踪,才会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应。就算《盛世民报》不刊登那则消息,御林军在城里大肆搜查,再加上官员们都知道此事,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事情迟早会让民众知晓。”
赵晤听了,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过来。
他刚才不悦,只是觉得朝堂现在已够乱了,他整治和对付世家已精疲力尽,《盛世民报》还要把杜锦宁失踪的消息捅出去,引来民众激愤,实则添乱。
经齐伯昆一番解释,他也想起来了。《盛世民报》的东家是杜锦宁。现在杜锦宁失踪,迟迟找不出来,《盛世民报》的掌柜在别处使不上力,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官府施压。
方法虽不可取,但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责怪的话他就说不出口了。
他的目光投向了殿里的一个御卫:“杜锦宁还是没有消息吗?”
这阵子,他虽忙于对付世家,但针对杜锦宁失踪案的搜查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能动用的御林军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他还是抽出了一部分,专查杜锦宁失踪一事;齐慕远动用特务机构查杜锦宁的下落,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以说,赵晤在杜锦宁这件事上已很尽心了。这让齐伯昆等几个忠心老臣很满意,没让他们寒心。
御卫连忙上前:“回皇上,一直没有消息。杜大人就像平地消失了一般,查不出半点线索。”
“姚荣观那里也审不出半点有用的东西?”赵晤又问。
“是的,皇上。”
姚荣观自那日被抓住后,就一直被关在大牢里,被各种严刑拷问。不管杜锦宁能不能平安回来,明眼人都知道他花了一辈子的精力才做上的官,就已做到头了。且不论他被世家收买当枪使给赵晤制造麻烦,单是这么愚蠢,赵晤就不可能再让他做官。
而在整治世家的过程中,邓易这种被世家收买、成为世家走狗的人,也率先被赵晤清算,直接降职贬谪到边远山区去做小官,一辈子不可能再回来。
见杜锦宁之事毫无进展,赵晤看向齐伯昆,问道:“你看,《盛世民报》的事,交给谁处理比较好?”
齐伯昆想了想:“解铃还需系铃人。杜锦宁有个姐夫,叫方少华,在户部任职。不如让他出面,去跟《盛世民报》交涉,让《盛世民报》的人出面安抚民众。京城府尹再贴个告示,让民众提供线索。民众看到官府并不是没有作为,情绪也就能平息下去了。”
赵晤点头:“好,就这么办。”
顿了顿,他又道:“方少华那里,劳烦你亲自去一趟,传朕的旨意吧。”
“是。”齐伯昆行了一礼,退了下去。
来报信的那个官员也在赵晤的示意下跟齐伯昆一起退了出去。
见他们都走远了,吴公公示意御卫和宫女、太监都出去,对赵晤道:“皇上,您说这杜锦宁会不会是自己逃走了?”
赵晤叹了一口气:“朕也有这样的猜测。”
按照御林军的调查,当天想要掳走杜锦宁的是张家,而赵家人也在场出现过。现在张家被灭了,赵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杜锦宁真是被这两家中的一个掳走,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被发现了。
当然,当天在酒楼里吃饭的还有许多世家的人和朝庭的官员。
而如果是其他世家做为,在世家权势已去,皇权高度集中的时候,扣着杜锦宁不放不光没有好处,反而是个烫手山芋。要知道杜锦宁的声望在民众激愤的情况下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旦发现是某个世家扣押了她,那就是给赵晤一个现成的借口收拾他们,他们将步张家和赵家的后尘。
在御林军掘地三尺的搜查下,在世家纷纷土崩瓦解的情况下,要真是世家掳了杜锦宁,只要没把她弄死,就会选择悄悄把她放了,并将掳她的人或灭口或以其他方式让他们开不了口。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可现在杜锦宁都没有消息,不得不让赵晤怀疑杜锦宁的失踪,要不就是齐慕远藏匿了她,要不干脆就是杜锦宁知道自己女子的身份败露,自己逃匿了。
而鉴于齐慕远这一阵跟发了疯似的寻找杜锦宁,在赵晤跟齐伯昆隐晦地表现不追究杜锦宁任何责任、杜锦宁又手持丹书铁券,仍然没有杜锦宁的消息,猜测的两种情况,赵晤更倾向于后者。
“那您看,现在怎么办?”吴公公小心地问道。
赵晤疲惫地揉揉眉心:“再找找吧。”
他现在,实在分不出精力去想杜锦宁的事该怎么解决。
他知道高产水稻虽研究出来了,但如何种植,种植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离不开杜锦宁。
可杜锦宁是女子啊。把她找回来了,难道他还要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让她仍在原来的职位上,指挥工部的官员在全国推广高产水稻,在水稻出现问题的时候派她去各地察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