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市场
  后世,互联网公司入场文娱产业,带来了一种叫大数据的东西,然后电影立项的时候,会有大数据分析。
  比方说ip热度,明星流量,潜在的观众群等等吧,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名词,粉丝经济、流量明星…
  只有把这些东西全部计算完成了,确定了基本的盈利可能性,影视公司才会同意投资。
  按照这个逻辑打造的《小时代》系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是盈利的。
  当然,这些项目碰到一种叫做‘名导加持’的东西就要全部废弃。
  毕竟,导演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有了名导加持,电影即使再怎么烂,应该也不至于巨亏吧。
  可惜,电影这种东西是需要妥协的,没有了枷锁,那些大导演在执导电影的时候,就会很大胆。
  然后就整了《摆渡人》、《黄金时代》之类的巨亏的电影出来。
  究竟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思维对于电影这种感性的东西来说合适不合适呢?
  这个命题太过宏大,有空我们会探讨的。
  现在是2009年,bat三巨头还没有大举入场的意思,互联网思维也还没有推行到电影市场。
  许辉不一样,他有这种思维!
  拍《绣春刀》,拍《那些年》,看似他一意孤行,毫无章法,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本身是个流量担当,粉丝数量众多,这一点保证了电影不会亏本;
  其次,这两部电影口碑都很不错,票房也还可以;
  最后,制造话题。
  这两部电影分明属于不同类型,而且许辉担当的角色也不一样,《绣春刀》里,许辉扮演的是配角,《那些年》他则是第一男主。
  但是宣传手法出奇的相似。
  制造绯闻,线上线下紧密宣传,疯狂的路演,各种跑综艺。
  还有一点,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题材真的很好!
  ……
  “我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详细的调查报告,现如今我们的观影普遍年龄在降低,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二岁,这就说明了观众年轻化!而《那些年》就是瞄准这群人打造的电影!”
  看着谢孟尧,许辉笑了笑,接着说道:“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苍白的可怜,高中约等于高考危机,大学约等于工作焦虑。正因为青春就这样荒废了,所以才会去消费青春,而电影里被艺术化、放大化的“伤痛”更像是补充了人们对青春的想象,让他们说起青春不会感到词穷简单的心理补偿机制。按照这个模式打造出来的电影票房不会差,前提是电影不能太烂,青春片绝对是个宝藏!”
  谢孟尧有点叹为观止。
  他还真没想过许辉居然有这样的见识。
  难怪去年在接受采访他就敢说《那些年》的票房肯定很高。
  “…所以你才说《那些年》的票房附和你的预计!那您说句实话,关于这部电影的票房,一开始您心里的预计是多少?”
  “跟现在差不多,我估计应该能到4.5亿。”
  许辉喝了口水,接着说道:“其实最关键还是因为电影本身还算可以,否则,就算题材再好,也没戏!”
  “…我刚才看到你身边摆着的好像是剧本,有新戏要拍了吗?”
  谢孟尧决定换个方向,老是聊票房,没什么意思,他觉得电影不应该用票房数据这么简单的分析。
  “你是说《失恋33天》,对!二月份的时候接下的这个戏,本子是我写的,导演是老徐,我差不多月底就会进组。”
  许辉点了点头。
  “老徐?徐静磊吗?”
  “嗯,是她。”
  听到这,谢孟尧突然想到了年初许辉跟章紫怡撕逼事件,貌似也是二月份发生的,出于记者的敏感性,直觉告诉他,这两件事肯定有关系!
  他很想问一下,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总不能直接问‘是因为你跟章紫怡撕逼,所以,你猜找了徐静磊出面吗?’
  “我的目标是跟华语电影圈所有有才华的、有演技的电影人合作一次,虽然这次很遗憾没能跟紫怡姐合作,但是我相信静磊姐导演的作品也会很不错!”
  许辉一本正经的补充了一句。
  呵呵,信你才有鬼!
  谢孟尧默默揭过这个话题:“能说说最近的变化吗?观众对你挺好奇的,好像这几天你都没怎么公开露面。”
  “变化?”
  许辉想了想,回答道:“变化很大,最直接的就是我的电话每天响个不停,很多之前都不认识的人很热情的邀请我参加什么活动之类的,开出的价码很高!包括不少投资人找我,想投资我的电影或者让我演戏,片酬高到离谱,我去年参演了《风声》,当时的片酬是50万,你知道他们给我开出的片酬是多少吗?”
  没等谢孟尧说话,许辉接着道:“单独主演,他们愿意给600万的片酬,如果自导自演,他们说1500万!”
  “当然,我全都给推了!”
  “为什么呢?”
  “这是不对的,这不符合演员或者导演对于作品创作的要求!”
  许辉的语气变得有些激动:“表演和导演一样,归根结底需要生活化,一旦我真的接受了,那我就成了金钱的奴隶,肯定没有办法做到自然,也没有办法在向之前那样平心静气的完成一部作品。”
  “可是,你现在已经达到顶峰了,《那些年》的票房创下了国产电影…”
  “总票房连一亿美元都没到,谈不上创造历史,《英雄》全球票房2.37亿美元,比起前辈们,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许辉摆了摆手,一脸的谦虚。
  这个是真心的,冯晓刚的《唐山大地震》、姜温的《让子弹飞》,这两部电影明年就上,很快《那些年》的记录就作古了,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之前在北大演讲的时候说过,国内电影市场正迎来飞速发展时期,再过两年,你就会发现原来5亿票房的电影真的有很多!”
  你怎么敢断定市场在飞速发展?谁给你的勇气做出这种判断?
  谢孟尧看了眼许辉,愣是把这个问题憋在心里,继续问:“您是拍商业电影的,这点在国内导演里很罕见,有人说中国的电影第六代比第五代要差了好一截,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你就干脆直接点,问许辉对所谓的第六代有什么看法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