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196茅塞顿开
谢聆春并没有看她,他眯起眸,唇角还挂了一丝讽笑;那让人无法探究心事的目光,从支起的楼窗中望出去,似乎可以透过夜市的灯火繁华,一直望向白雪与黑夜的交界……“以女子之身游走官场,只是为了帮助心上人,你实在是让人无法苟同呢……喜欢他却又如此隐忍只知道付出,难道你没有想过他到底需要不需要你的帮助呢?武都督是一只雄鹰,即使没有你替他扫净丛林羁绊,他也一样可以挣脱束缚,直上朗朗云天……劝你一句:还是趁着我愿意帮你一步的时候,不要再于朝中如履薄冰地去争权夺势了;到他身边去吧,象你上次说的那样,放开手,去争取他的感情,陪伴在他的身边,不好么?或者,你是担心武都督不喜欢你?”
他顿了一顿,又冷冷道:“其实早就受够了你的幼稚。象今日内阁里你冒险攻击王阁老,到底有几分胜算呢?朝中的事情,向来是几方维持着的一个平衡,你贸然打破,真以为可以一手掌控天下翻云覆雨么?”
此时青岚已经从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脸色也恢复了正常,听他这样说的时候。便也似笑非笑地在一边静默着,那种表情,倒是似极了谢聆春地高深莫测。待到见他说话告一段落,也不回应,反而走回几步,在桌边斟了一杯梅花酒,一口干了,转头看着跟过来的谢聆春,微微一笑,用极低的声音问:“谢聆春。你演说完了么?”
谢聆春愣了一下,随即一抹笑容从他的唇角泛起,回道:“还没有。”
“那么可不可以先暗示一下听众在什么地方?我可以考虑考虑是不是要配合你呦……”
谢聆春笑容越发扩大,摇摇头道:“不必麻烦青小美人儿了。”说着,他的声音提高了些,“蕊珠,请武都督过来好么?”
“可是武都督已经走了。”带着些女声的嗓音响起,不过一瞬,便有一个人旋风似地刮进屋来,却在进入屋内以后迅疾停住。展现出娇媚的女性姿态,目光毫无顾忌地在青岚身上扫来扫去。
“走了?”
“刚刚下楼。”
青岚从窗口向下望过去,正见街角处白袍一角闪过,真的是武青的背影。
“武都督听到了多少?”
“武都督是在大人开始指责青大学士时候来的。奴家奉命尽可能拖住武都督多听一点儿,但武都督似乎很尴尬,急着问大人到底有什么事要找他,奴留他不住,还是走了。”
“看来武都督还是消息不够灵通。不知道今天内阁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然地话,也不会这么急着走吧……”谢聆春叹口气,目光望青岚那边瞟了瞟。
“武都督不是消息不灵通,是武都督的斥候总是谨守本分,从来不把手伸那么长。”青岚如他所愿笑着回应,“话说回来,你故意让武都督听见这样曲解的谈话,就是你说的让他喜欢上我的计划一部分么?看起来效果不是很好呢。”
“效果好不好,也要看人。总之我给了他这个了解你的机会。至于他抓住不抓住,就看你们之间的缘分了。”谢聆春说罢,回头看了看何蕊珠,后者立刻知趣离开,如同他的到来一般,悄然没了踪影。
青岚笑着放下手中酒盏。“好了。今晚儿上这次逛街,我找了个人来利用了你一把。你也找了个人来利用我一次,算是扯平了吧----我们是不是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了?”
“谈什么?这次你不怕有人听见么?”
“我为什么要怕别人听见?这家春风楼,也是你们血衣卫的一个据点吧?和血衣卫都指挥使的谈话,除非是你有意为之,难道还会有人担心泄密?”青岚说着,表情严肃起来,“谢聆春,你当真要我离开朝廷么?”
“为什么不?我当然是认真地……方才说的话,都是真的。”
“可是我没有理由离开……”
“怎么会没有理由?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是女儿身地秘密我替你瞒了这么久,到底还能不能瞒下去,如果瞒不下去又会如何?……还有,你不是说过向往江湖向往自由的?你还说过这些天下事自有男子操心,你只希望纵情山水逍遥世间,这样的话,难道不是你的真实心绪?”
这的确是她说过地话,只不过是当初一同往湖南赴任时候的事情了,难为他还记得;然而……那时候她一味闪避不肯承担责任,他却是秉承圣意不断试探,甚至要逼迫她拿出豪情壮志来,也不见那时候说过女子男子的话;对比对比现在,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呢……青岚沉默片刻,道:“其实我很奇怪你的态度。谢聆春,你现在难道不是为了陛下而留在我身边么?为什么你的行事让人如此费捉摸?我记得我留在朝中的计划是我们三个人在芦泉岛中制定的吧?那时候你为什么不反对我入京?”
她凝神想了片刻,“似乎你的改变就是在这两个月开始的,不断劝我且去逍遥……而段南羽也有近两个月没有消息了,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关联?”
谢聆春地睫毛微不可见地颤抖了一下。其实她真的不算很敏感,很多事情总是要过了很久才能看透,但是一旦看透便看得格外清楚……就像皇帝陛下的那句“你是朕的皇弟”,仅仅几个字,就能让她看明白前因后果,了解整个事件中血衣卫的立场和他的作用。现在,她又开始接近真相了么?
他却不愿意再让她多想什么……至少他不忍心让她知道鲁季鲁老头对她生命倒计时地判断,不忍心让她去担负更多地秘密……
“青小美人儿,”他唇角勾起懒洋洋的笑意,“你真地要想知道原因么?告诉你也不妨……”
谢聆春站起,将青岚举在唇边的酒杯截过来,慢慢啜了一口,暧昧不明地舔了舔唇角,“第一,我方才说的理由都是真的……先别着急,听我说----第二,之所以在最近两个月才开始反对你留在京都,是因为我血衣卫内部的原因……你是两个月前见过何蕊珠的吧?还有其他的血衣卫各部首领,他们都反对我投靠在你门下……我当然是投靠在你门下了,你以为,在陛下面前隐瞒你的女儿身,隐瞒你的各种秘密,又公然和你同居,还能躲得过青系的名声么?……嗯,他们都反对我投靠在你门下,认为对血衣卫的长远发展不利,所以逼迫我一定要在陛下和你之间做个选择;我不愿意背叛陛下,又不愿意辜负你,只好想个折中的法子,既完了你的心愿,又全了我的忠心,何乐不为?……难道你还不信么?我发誓我说的都是真的。”
青岚悄然垂下睫毛躲开他的凝视……该死,他又在色诱她!他一定有什么瞒着她,一定!这个狡猾的狐狸,她就说他不能够信任,什么都是真真假假的,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那么点道理,可是……他一定有什么瞒着她!
谢聆春忽然又郑重起来,“如果你肯离开朝廷,劝武青和你一起远走高飞,你要做的事情我可以都替你做……只要武青和你离开,不就算是逆天完成了么?至于家国天下,朝纲政务,相信陛下不会少用了心思;而你能做的那些我也都可以做,实在不放心,就把你的计划交给我,过上三年五载地再回来检查……如何?上一次贡院的失火任务我不是完成得很好?”
四卷入相第一百四十一章反贪规划
在那个飘雪的日子之后,大赵朝廷出人意料地很是平静了些日子。然而这样的平静中却还是透着诡异,仿佛暴风雨来临之前阴沉压抑的天空。
新京城里的官员们一如既往地办着公,仿佛那次龙图阁中的冲突从来没有出现过----事实上很多人也的确并不知道在大赵的核枢之处还曾经发生过那样的事。鉴于陛下的态度,这件事被严格地控制在了内阁的范围之内,包括卢敦儒卢太傅在内的众阁臣一个个三缄其口,连略知些消息的小太监们都被孙公公狠狠“教育”过,再不敢谈起片言只语。
当然这样的“控制”并不是真的严格到丝毫不能外泄,私下里最积极与外界联系着的,反而正是几位内阁成员……事情很明白,无论如何,大赵内阁总是要面临一次改写了,究竟是谁输谁赢,总要表表态----而这样的表态,或者就是一生荣辱升沉的关键。
至于皇宫内沉默不语的那一位,大概正是在高处大睁双目注视着这一切吧。
王英和青岚在那日之后,都极为默契地选择了继续“工作”。好在五位阁臣在龙图阁内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除非遇到要事需要几位“会议”决定,王英和青岚还是碰不上面的。偶尔相遇两回,也不过拱拱手,彼此面笑心不笑地打个招呼而已。无论王英还是青岚,都没有想到过“和解”这个词。
事情既然已经捅开,就便必然是要分个胜负了。
据说王阁老王英每日回到家中。便将自己反锁在书房之内,运笔如风,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写就……每日一个“密揭”。“密揭”本是大赵皇帝赐予臣子的一项荣宠,也就是不经过外廷直接给皇帝上密奏的权力。如今大赵有这样权力地臣子寥寥无几,除了血衣卫因为职务的原因拥有“密奏权”之外,也就是内阁的几人可以这样做了。
王英过去近二十年的阁臣生涯中,几乎没有写过一个密揭……然而如今王阁老王英的密揭,却以每日一次的频率,封着御赐的印章。招招摇摇地直递进内殿里去……常常有其他几位阁臣撞个正着,便看见那上面“绳衍纠缪”几个篆字,红得分外醒目。
谁都猜得出王英的密揭之中写的是什么----自然就是青岚的“斑斑劣迹”、“累累罪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地,却是王英的早有准备……要说这些年来青岚的奸佞之处,任谁都能说出几项来,可真若一条条罗列,便可以发觉那些要么是站不住脚的东西,比如谢聆春那天说出的几条滔天大罪;要么就是些鸡毛蒜皮,让人鄙夷痛恨却又抓不住把柄……可王英那日被逼急之后所说的话,却表明了他对青岚的事情绝对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据说这些日子不断的密揭中还附有大量的“铁证”。
难道这“万事不干己”的老好人王英,这么些年来地混沌和无作为,都是装出来的么?这样一想之下,众官员难免会脊背处生出几分凉意。匆忙回忆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把柄捏在他的手中,莫名也会上了密揭。
青岚的表现却与王英正正相反。她在内阁中居于末位,本来就没有写密揭地权力;而从“出事以来”,端木兴对她又是避而不见,她也没有以自己“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去求得面君自辩的机会……她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联络大臣,明着的,暗着地,六部的,九卿的,巴着她的,躲着她的……寻求支持很要紧,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其余的三位阁臣。
这三个人里,卢太傅在王阁老数出青岚罪状之后,已经完全地倒向了青岚的反面;杨鸿渐那天晚上便和她在大观桥碰过头,已经半明不明地算是支持她了;只有吏部尚书张谔,虽然和她有过些来往,在龙图阁那次也曾被王阁老说成和她狼狈为奸。可态度一直很是隐晦。让青岚着实费了些脑筋。
不过好在现在不再需要担心了。青岚向后倒在香木轿中,微微闭上眼睛养着神。她这是才从张谔的尚书府回来。整整在那里耗了一天,连饭都没有吃上,连带着精神也十分不济……不过很有收获。想着张谔原本闭门不纳地态度到最后不避嫌疑地携着她的手将她送出门来,她就忍不住唇角泛笑。
张谔之所以这么做,当然不会是因为被她的“美色”所惑---虽然外间的流言一定会这么传就是了。
吏部尚书天章阁大学士张谔,原本是熙德七年的头名状元,不折不扣的清流派;也是当年青郡侯青缙留下来妆点门面地少数几个才子型地人物。他在朝中为官的那些年,官声一直很好,与周围地那些“贪官污吏”们相处得也极为融洽;只是后来卢太傅和青缙斗得凶,张谔一时不合在自己家中感慨多了些,被青缙知道,贬出了京城……到熙德十五年的时候,端木兴和青岚密谋,悄悄儿地找了由头又将他调了回来,官复原职……十六年端木兴一归政,立刻将他提拔成吏部尚书,又入了内阁。
王阁老说青岚能够在人事问题上翻云覆雨,是因为背后有张谔给她撑腰,这话说错也错,说对也有点靠谱:青岚本来是搭不上张谔这个关系的,她在吏部走的是“下层”路线;但问题是她走这样的路线一回两回可以,这么久一直都是畅通无阻,要说作为吏部尚书的张谔完全没有放任的意思,任是谁都不可能相信吧?
这里面的关窍,青岚差不多也可以明白:多年官场的陶冶,使得张谔已经修炼得八面玲珑,贬谪的经历。又使得张谔更懂得韬光养晦伺机而举。这次王阁老和青岚之间地“争斗”,如他这般聪明的人自然会力图置身事外,看好了风向再转舵了。
今天青岚动用了鸣鸾苑的全部力量堵上门去,就是为了让他没有机会再去犹豫站哪边……只有一个选择:支持她。
而此刻,几条街后依旧兴奋地搓着手的张谔,也在不停地感慨几乎错过的“缘分”。
她是拿着一份“反贪惩奸”的规划书上门的。
张谔本来也是卢太傅的门生,清流派的中坚力量;前一阵子清流的“肃贪”之风自然少不了他地份,虽说为了在天子面前留个退步他并没有过多参与,但整顿吏治的确是吏部尚书的本职工作,也费了张谔的不少脑子。可直到现在还拿不出个系统的举措意见来……这使得他在半被胁迫的状态下扫过青岚出示的那一摞东西之后,就立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青岚的规划书第一部分,并不出奇,不过是口号似的“严惩贪官污吏”。不过她所谓严惩,和卢太傅说地按律处置不同,只是说要“严限追脏,押放各边”;同时加上奖励制度,有廉能卓异的官员,建议皇帝提擢官职,赐宴颁赏。
这些措施其实也是张谔心中所想。卢太傅一再强调“反贪”。“依律处置”,可如今的律法实在是太过严苛,有“受贿百两以上者斩立决”的条例,放在贪贿成风地大赵朝廷。几乎是个笑话了。若是能依照青岚的办法,追缴赃款,量刑处置的话,其实也算得上严惩,何况可以分个轻重。操作起来应该可行……而张谔最感兴趣的,是青岚规划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在这里青岚直指贪腐地源头,称是法律的不完善,吏治的不健全,财政的不清晰几个原因导致。而她针对几点,又分别提出了应对之策;因为张谔主管吏部,所以青岚在吏治问题上,分析得也是最多。
她最主要的观点,便是:吏部选官途径太窄。科举流弊严重,官员考核制度落实不到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青岚也都有详细论述,比如提高国子监的地位,使科举不再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等等……其中如炸雷震耳如醍醐灌顶一般让张谔茅塞顿开的,就是青岚居然提出由吏入仕地方案!
当时张谔看着面前隽朗洒脱的字迹。心中翻滚的情绪真是难以言表----他真真就如青岚文中所提到的“墨守成规”者一样。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祖宗之法是否可以改变,是否已经到了不变不可的时候!
是的。大赵祖制,吏不可入官,清流浊流泾渭分明。而青岚提到,在这样地制度下,一旦为吏,便失去了再提升地可能,断了希望断了奔头,为吏者便把目标转到贪钱这一项上去;而大赵的官是轮换地点地,吏却始终守在一处,时候久了,强吏弱官,墨吏欺上的事情屡有发生----与其一个一个惩治,倒不如给为吏者一个机会,在定期的考核之后,对其中优秀的按照成绩给予转官的奖励,既解决了大赵官源紧张的问题,又提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疏导了官吏矛盾……这些内容张谔反复读了多次,只觉得字字珠玑直击内心!
现在张谔只是叹息,为什么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呢?作为一个吏部尚书,清流反贪的主力,他却只能看着那些数字看着贪腐的证据发愁,找不到这样一举几得解决办法?!……青大学士送来这份规划的时候说,不过是一些构想而已,很多地方太不切实际,还需要有经验的人进一步完善,并且暗示他完全可以当成自己的东西进呈御览。张谔想到这里,微微笑起,这个情,他领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这东西不会是出自青岚的手笔----不是传言青府上很多的幕僚么?但这份礼,还是十分十分地切合他的心意……或许,也该是他表一表立场的时候了?
一直稳稳前行着的香木雕花大轿忽地一颤,然后缓缓地停了下来。
青岚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清醒,打个哈欠慢慢坐起来。这么快就到了目的地了么?似乎才只小憩了片刻吧?
一只手撩起轿帘,辛锋寒那清冷的俊颜出现在面前,“大人,是武都督。”
原来是武青。青岚叹了一口气,点点头,整整衣冠走出轿外。其实自从长天军回京,她几乎还没有和武青正经说过什么话,交流的信息更是反不如武青在湖南时,两个人通过鸣鸾苑的渠道通信来往得多。
至于原因么,实在是经过谢聆春那么一搅合,让她根本找不到和武青正常相处的模式了啊!估计武青也是如此,在开始那些日子里,总是找借口躲着她,即使是不得不参加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是离她远远的……直到那天谢聆春又一次设计了他们,将武青请到了大观桥,让他亲耳听到“青岚
他顿了一顿,又冷冷道:“其实早就受够了你的幼稚。象今日内阁里你冒险攻击王阁老,到底有几分胜算呢?朝中的事情,向来是几方维持着的一个平衡,你贸然打破,真以为可以一手掌控天下翻云覆雨么?”
此时青岚已经从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脸色也恢复了正常,听他这样说的时候。便也似笑非笑地在一边静默着,那种表情,倒是似极了谢聆春地高深莫测。待到见他说话告一段落,也不回应,反而走回几步,在桌边斟了一杯梅花酒,一口干了,转头看着跟过来的谢聆春,微微一笑,用极低的声音问:“谢聆春。你演说完了么?”
谢聆春愣了一下,随即一抹笑容从他的唇角泛起,回道:“还没有。”
“那么可不可以先暗示一下听众在什么地方?我可以考虑考虑是不是要配合你呦……”
谢聆春笑容越发扩大,摇摇头道:“不必麻烦青小美人儿了。”说着,他的声音提高了些,“蕊珠,请武都督过来好么?”
“可是武都督已经走了。”带着些女声的嗓音响起,不过一瞬,便有一个人旋风似地刮进屋来,却在进入屋内以后迅疾停住。展现出娇媚的女性姿态,目光毫无顾忌地在青岚身上扫来扫去。
“走了?”
“刚刚下楼。”
青岚从窗口向下望过去,正见街角处白袍一角闪过,真的是武青的背影。
“武都督听到了多少?”
“武都督是在大人开始指责青大学士时候来的。奴家奉命尽可能拖住武都督多听一点儿,但武都督似乎很尴尬,急着问大人到底有什么事要找他,奴留他不住,还是走了。”
“看来武都督还是消息不够灵通。不知道今天内阁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然地话,也不会这么急着走吧……”谢聆春叹口气,目光望青岚那边瞟了瞟。
“武都督不是消息不灵通,是武都督的斥候总是谨守本分,从来不把手伸那么长。”青岚如他所愿笑着回应,“话说回来,你故意让武都督听见这样曲解的谈话,就是你说的让他喜欢上我的计划一部分么?看起来效果不是很好呢。”
“效果好不好,也要看人。总之我给了他这个了解你的机会。至于他抓住不抓住,就看你们之间的缘分了。”谢聆春说罢,回头看了看何蕊珠,后者立刻知趣离开,如同他的到来一般,悄然没了踪影。
青岚笑着放下手中酒盏。“好了。今晚儿上这次逛街,我找了个人来利用了你一把。你也找了个人来利用我一次,算是扯平了吧----我们是不是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了?”
“谈什么?这次你不怕有人听见么?”
“我为什么要怕别人听见?这家春风楼,也是你们血衣卫的一个据点吧?和血衣卫都指挥使的谈话,除非是你有意为之,难道还会有人担心泄密?”青岚说着,表情严肃起来,“谢聆春,你当真要我离开朝廷么?”
“为什么不?我当然是认真地……方才说的话,都是真的。”
“可是我没有理由离开……”
“怎么会没有理由?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是女儿身地秘密我替你瞒了这么久,到底还能不能瞒下去,如果瞒不下去又会如何?……还有,你不是说过向往江湖向往自由的?你还说过这些天下事自有男子操心,你只希望纵情山水逍遥世间,这样的话,难道不是你的真实心绪?”
这的确是她说过地话,只不过是当初一同往湖南赴任时候的事情了,难为他还记得;然而……那时候她一味闪避不肯承担责任,他却是秉承圣意不断试探,甚至要逼迫她拿出豪情壮志来,也不见那时候说过女子男子的话;对比对比现在,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呢……青岚沉默片刻,道:“其实我很奇怪你的态度。谢聆春,你现在难道不是为了陛下而留在我身边么?为什么你的行事让人如此费捉摸?我记得我留在朝中的计划是我们三个人在芦泉岛中制定的吧?那时候你为什么不反对我入京?”
她凝神想了片刻,“似乎你的改变就是在这两个月开始的,不断劝我且去逍遥……而段南羽也有近两个月没有消息了,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关联?”
谢聆春地睫毛微不可见地颤抖了一下。其实她真的不算很敏感,很多事情总是要过了很久才能看透,但是一旦看透便看得格外清楚……就像皇帝陛下的那句“你是朕的皇弟”,仅仅几个字,就能让她看明白前因后果,了解整个事件中血衣卫的立场和他的作用。现在,她又开始接近真相了么?
他却不愿意再让她多想什么……至少他不忍心让她知道鲁季鲁老头对她生命倒计时地判断,不忍心让她去担负更多地秘密……
“青小美人儿,”他唇角勾起懒洋洋的笑意,“你真地要想知道原因么?告诉你也不妨……”
谢聆春站起,将青岚举在唇边的酒杯截过来,慢慢啜了一口,暧昧不明地舔了舔唇角,“第一,我方才说的理由都是真的……先别着急,听我说----第二,之所以在最近两个月才开始反对你留在京都,是因为我血衣卫内部的原因……你是两个月前见过何蕊珠的吧?还有其他的血衣卫各部首领,他们都反对我投靠在你门下……我当然是投靠在你门下了,你以为,在陛下面前隐瞒你的女儿身,隐瞒你的各种秘密,又公然和你同居,还能躲得过青系的名声么?……嗯,他们都反对我投靠在你门下,认为对血衣卫的长远发展不利,所以逼迫我一定要在陛下和你之间做个选择;我不愿意背叛陛下,又不愿意辜负你,只好想个折中的法子,既完了你的心愿,又全了我的忠心,何乐不为?……难道你还不信么?我发誓我说的都是真的。”
青岚悄然垂下睫毛躲开他的凝视……该死,他又在色诱她!他一定有什么瞒着她,一定!这个狡猾的狐狸,她就说他不能够信任,什么都是真真假假的,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那么点道理,可是……他一定有什么瞒着她!
谢聆春忽然又郑重起来,“如果你肯离开朝廷,劝武青和你一起远走高飞,你要做的事情我可以都替你做……只要武青和你离开,不就算是逆天完成了么?至于家国天下,朝纲政务,相信陛下不会少用了心思;而你能做的那些我也都可以做,实在不放心,就把你的计划交给我,过上三年五载地再回来检查……如何?上一次贡院的失火任务我不是完成得很好?”
四卷入相第一百四十一章反贪规划
在那个飘雪的日子之后,大赵朝廷出人意料地很是平静了些日子。然而这样的平静中却还是透着诡异,仿佛暴风雨来临之前阴沉压抑的天空。
新京城里的官员们一如既往地办着公,仿佛那次龙图阁中的冲突从来没有出现过----事实上很多人也的确并不知道在大赵的核枢之处还曾经发生过那样的事。鉴于陛下的态度,这件事被严格地控制在了内阁的范围之内,包括卢敦儒卢太傅在内的众阁臣一个个三缄其口,连略知些消息的小太监们都被孙公公狠狠“教育”过,再不敢谈起片言只语。
当然这样的“控制”并不是真的严格到丝毫不能外泄,私下里最积极与外界联系着的,反而正是几位内阁成员……事情很明白,无论如何,大赵内阁总是要面临一次改写了,究竟是谁输谁赢,总要表表态----而这样的表态,或者就是一生荣辱升沉的关键。
至于皇宫内沉默不语的那一位,大概正是在高处大睁双目注视着这一切吧。
王英和青岚在那日之后,都极为默契地选择了继续“工作”。好在五位阁臣在龙图阁内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除非遇到要事需要几位“会议”决定,王英和青岚还是碰不上面的。偶尔相遇两回,也不过拱拱手,彼此面笑心不笑地打个招呼而已。无论王英还是青岚,都没有想到过“和解”这个词。
事情既然已经捅开,就便必然是要分个胜负了。
据说王阁老王英每日回到家中。便将自己反锁在书房之内,运笔如风,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写就……每日一个“密揭”。“密揭”本是大赵皇帝赐予臣子的一项荣宠,也就是不经过外廷直接给皇帝上密奏的权力。如今大赵有这样权力地臣子寥寥无几,除了血衣卫因为职务的原因拥有“密奏权”之外,也就是内阁的几人可以这样做了。
王英过去近二十年的阁臣生涯中,几乎没有写过一个密揭……然而如今王阁老王英的密揭,却以每日一次的频率,封着御赐的印章。招招摇摇地直递进内殿里去……常常有其他几位阁臣撞个正着,便看见那上面“绳衍纠缪”几个篆字,红得分外醒目。
谁都猜得出王英的密揭之中写的是什么----自然就是青岚的“斑斑劣迹”、“累累罪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地,却是王英的早有准备……要说这些年来青岚的奸佞之处,任谁都能说出几项来,可真若一条条罗列,便可以发觉那些要么是站不住脚的东西,比如谢聆春那天说出的几条滔天大罪;要么就是些鸡毛蒜皮,让人鄙夷痛恨却又抓不住把柄……可王英那日被逼急之后所说的话,却表明了他对青岚的事情绝对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据说这些日子不断的密揭中还附有大量的“铁证”。
难道这“万事不干己”的老好人王英,这么些年来地混沌和无作为,都是装出来的么?这样一想之下,众官员难免会脊背处生出几分凉意。匆忙回忆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把柄捏在他的手中,莫名也会上了密揭。
青岚的表现却与王英正正相反。她在内阁中居于末位,本来就没有写密揭地权力;而从“出事以来”,端木兴对她又是避而不见,她也没有以自己“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去求得面君自辩的机会……她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联络大臣,明着的,暗着地,六部的,九卿的,巴着她的,躲着她的……寻求支持很要紧,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其余的三位阁臣。
这三个人里,卢太傅在王阁老数出青岚罪状之后,已经完全地倒向了青岚的反面;杨鸿渐那天晚上便和她在大观桥碰过头,已经半明不明地算是支持她了;只有吏部尚书张谔,虽然和她有过些来往,在龙图阁那次也曾被王阁老说成和她狼狈为奸。可态度一直很是隐晦。让青岚着实费了些脑筋。
不过好在现在不再需要担心了。青岚向后倒在香木轿中,微微闭上眼睛养着神。她这是才从张谔的尚书府回来。整整在那里耗了一天,连饭都没有吃上,连带着精神也十分不济……不过很有收获。想着张谔原本闭门不纳地态度到最后不避嫌疑地携着她的手将她送出门来,她就忍不住唇角泛笑。
张谔之所以这么做,当然不会是因为被她的“美色”所惑---虽然外间的流言一定会这么传就是了。
吏部尚书天章阁大学士张谔,原本是熙德七年的头名状元,不折不扣的清流派;也是当年青郡侯青缙留下来妆点门面地少数几个才子型地人物。他在朝中为官的那些年,官声一直很好,与周围地那些“贪官污吏”们相处得也极为融洽;只是后来卢太傅和青缙斗得凶,张谔一时不合在自己家中感慨多了些,被青缙知道,贬出了京城……到熙德十五年的时候,端木兴和青岚密谋,悄悄儿地找了由头又将他调了回来,官复原职……十六年端木兴一归政,立刻将他提拔成吏部尚书,又入了内阁。
王阁老说青岚能够在人事问题上翻云覆雨,是因为背后有张谔给她撑腰,这话说错也错,说对也有点靠谱:青岚本来是搭不上张谔这个关系的,她在吏部走的是“下层”路线;但问题是她走这样的路线一回两回可以,这么久一直都是畅通无阻,要说作为吏部尚书的张谔完全没有放任的意思,任是谁都不可能相信吧?
这里面的关窍,青岚差不多也可以明白:多年官场的陶冶,使得张谔已经修炼得八面玲珑,贬谪的经历。又使得张谔更懂得韬光养晦伺机而举。这次王阁老和青岚之间地“争斗”,如他这般聪明的人自然会力图置身事外,看好了风向再转舵了。
今天青岚动用了鸣鸾苑的全部力量堵上门去,就是为了让他没有机会再去犹豫站哪边……只有一个选择:支持她。
而此刻,几条街后依旧兴奋地搓着手的张谔,也在不停地感慨几乎错过的“缘分”。
她是拿着一份“反贪惩奸”的规划书上门的。
张谔本来也是卢太傅的门生,清流派的中坚力量;前一阵子清流的“肃贪”之风自然少不了他地份,虽说为了在天子面前留个退步他并没有过多参与,但整顿吏治的确是吏部尚书的本职工作,也费了张谔的不少脑子。可直到现在还拿不出个系统的举措意见来……这使得他在半被胁迫的状态下扫过青岚出示的那一摞东西之后,就立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青岚的规划书第一部分,并不出奇,不过是口号似的“严惩贪官污吏”。不过她所谓严惩,和卢太傅说地按律处置不同,只是说要“严限追脏,押放各边”;同时加上奖励制度,有廉能卓异的官员,建议皇帝提擢官职,赐宴颁赏。
这些措施其实也是张谔心中所想。卢太傅一再强调“反贪”。“依律处置”,可如今的律法实在是太过严苛,有“受贿百两以上者斩立决”的条例,放在贪贿成风地大赵朝廷。几乎是个笑话了。若是能依照青岚的办法,追缴赃款,量刑处置的话,其实也算得上严惩,何况可以分个轻重。操作起来应该可行……而张谔最感兴趣的,是青岚规划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在这里青岚直指贪腐地源头,称是法律的不完善,吏治的不健全,财政的不清晰几个原因导致。而她针对几点,又分别提出了应对之策;因为张谔主管吏部,所以青岚在吏治问题上,分析得也是最多。
她最主要的观点,便是:吏部选官途径太窄。科举流弊严重,官员考核制度落实不到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青岚也都有详细论述,比如提高国子监的地位,使科举不再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等等……其中如炸雷震耳如醍醐灌顶一般让张谔茅塞顿开的,就是青岚居然提出由吏入仕地方案!
当时张谔看着面前隽朗洒脱的字迹。心中翻滚的情绪真是难以言表----他真真就如青岚文中所提到的“墨守成规”者一样。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祖宗之法是否可以改变,是否已经到了不变不可的时候!
是的。大赵祖制,吏不可入官,清流浊流泾渭分明。而青岚提到,在这样地制度下,一旦为吏,便失去了再提升地可能,断了希望断了奔头,为吏者便把目标转到贪钱这一项上去;而大赵的官是轮换地点地,吏却始终守在一处,时候久了,强吏弱官,墨吏欺上的事情屡有发生----与其一个一个惩治,倒不如给为吏者一个机会,在定期的考核之后,对其中优秀的按照成绩给予转官的奖励,既解决了大赵官源紧张的问题,又提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疏导了官吏矛盾……这些内容张谔反复读了多次,只觉得字字珠玑直击内心!
现在张谔只是叹息,为什么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呢?作为一个吏部尚书,清流反贪的主力,他却只能看着那些数字看着贪腐的证据发愁,找不到这样一举几得解决办法?!……青大学士送来这份规划的时候说,不过是一些构想而已,很多地方太不切实际,还需要有经验的人进一步完善,并且暗示他完全可以当成自己的东西进呈御览。张谔想到这里,微微笑起,这个情,他领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这东西不会是出自青岚的手笔----不是传言青府上很多的幕僚么?但这份礼,还是十分十分地切合他的心意……或许,也该是他表一表立场的时候了?
一直稳稳前行着的香木雕花大轿忽地一颤,然后缓缓地停了下来。
青岚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清醒,打个哈欠慢慢坐起来。这么快就到了目的地了么?似乎才只小憩了片刻吧?
一只手撩起轿帘,辛锋寒那清冷的俊颜出现在面前,“大人,是武都督。”
原来是武青。青岚叹了一口气,点点头,整整衣冠走出轿外。其实自从长天军回京,她几乎还没有和武青正经说过什么话,交流的信息更是反不如武青在湖南时,两个人通过鸣鸾苑的渠道通信来往得多。
至于原因么,实在是经过谢聆春那么一搅合,让她根本找不到和武青正常相处的模式了啊!估计武青也是如此,在开始那些日子里,总是找借口躲着她,即使是不得不参加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是离她远远的……直到那天谢聆春又一次设计了他们,将武青请到了大观桥,让他亲耳听到“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