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兵不血刃
卢象升沉默了下来,这段时间在通州城中,张力对他的礼遇,再加上耳濡目染团山军的种种情状,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总是在逆境之中,才会发自内心的领悟一些东西--卢象升觉得现在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他现在明面上是个“参谋”之职,其实也无品无阶,毕竟大明朝根本没有“参谋”这个职位。
可是,张力却将团山军相当一部分事务交给他处理,很多时候他下的决定张力直接点头通过。想想朝廷当初是如何对待他的,又想想张力如何对待他,卢象升心里早已下定了决心: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如此而已。
现在卢象升一点也不排斥张力对朝廷虚与委蛇,因为他自己有过痛彻心扉的领悟,指望朝廷,那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要拯救大明的亿兆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恐怕只有张力一人而已。
所以,卢象升沉默了一小会儿之后,小声地道:“张大人,咱们团山军是要用那围魏救赵之策么?”
张力听见卢象升说出“咱们”二字的时候,心中也是舒坦无比,看来他已经摒弃了过往的一切,融入到自己的团山军体系中来了。卢象升的弟弟卢象晋、卢象观和卢象同也都赶到通州前来与大哥汇合,由于卢象升教导得力,他的这几个弟弟都有相当的才干,张力也尽数委任了一些军中的中级职务给他们。
加上职位再高一些的宁远兵备道陈正操和金州兵备道顾有风,张力势力慢慢开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读书人越来越多。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批读书人那都是张力的死忠,都接受了张力所倡导的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用起来得心应手。
张力很快收敛起了心思,微微一笑,颔首道:“正如九台先生所言,鞑子搞出掘皇陵的幺蛾子,无非也是知道定陵乃是大明朝军队必救之地罢了。攻其必救,而后围点打援,这种战术百试不爽。”
顿了一顿,张力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看了卢象升一眼,道:“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看最后谁更着急!”
卢象升心里一惊,张力这话的意思团山军便是要打鞑子的都城沈阳了,可是沈阳城城防虽说比不得北京城,但也很坚固,恐怕没有那么好打。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攻城远比守城难。
张力见卢象升面露难色,心中不由得也激起了一股子豪情壮志--那建奴屡屡入寇大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大明腹地简直就像他们的后花园一般!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世上,又岂有如此这般的好事?!
眼下鞑子主力尽数都在昌平和顺义,沈阳城的守军肯定不会太多,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卢象升并不笨,这么浅显的道理他当然知道--只是,他有一件事想不通。若说攻打沈阳,那么团山军在收复金州卫,完成整军扩编之后,就可以去打了,为什么还要入关勤王?
难道张力真的是要保崇祯皇帝吗?可是他对顺义之围却一点也不关心,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呢!张力到底心中所想的是什么?
卢象升一直自诩为战略高手,却也搞不懂张力为何要大老远的跑来入关勤王。卢象升沉吟片刻之后,终于开口相问:“张大人,团山军当初为何入关而不直捣黄龙?若说勤王,为何现在又不管顺义之围了?”
张力苦笑一声,道:“不是不管,是完全没有胜算。我又岂会坐视大明军队被鞑子吊打--呃,不,被鞑子灭掉?要解顺义的围,就只能围魏救赵。”
卢象升跟着张力的思路,一直想了下去--忽然,他眼中一缕精光闪过,终于想明白了!
是了,张力为什么先前不动,而现在又从古北口长城出关返回辽东,!
旋即卢象升脸上露出惊异之色,失声道:“张……张大人,难道你在团山堡的时候,就知道蓟辽军会有顺义之围?不可能啊!”
张力微微一笑,道:“九台,我又不是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岂有未卜先知的能耐?关于这一点嘛,也是机缘巧合而已……”
张力轻轻摇了摇头,不肯再说。
卢象升微微颔首,总算是弄明白了这件事情。当初张力以为祖大寿也会入关勤王,谁知道祖大寿压根也不动,到了最后才带了一部分辽东军入关,却依然留下重兵把守广宁和宁远。其实,建奴主力尽数入关,根本也没有足够的军队在辽东攻坚,广宁和宁远都安全得很。
后来局势恶化,祖大寿被围,祖泽溥这才尽数带兵入关--原来,张力等得就是这个机会,辽东兵力抽调一空的机会!
故而张力在通州城按兵不动,最终的目标恐怕是想将对宁远和广宁尽数纳入囊中。
想明白这些之后,卢象升略一沉吟,开口道:“张大人,现在辽东已经没有可战之兵,阁下是辽东督师,只需一纸命令,便可让宁远和广宁城打开城门。”
张力点头道:“正是如此。若宁远和广宁还有祖家的大军,他们是一定不会乖乖就范的。”顿了一顿,张力接着道:“眼下还不宜大张旗鼓地与祖大寿在辽东大战,现在这种形势,正是方便我掌控全辽。”
卢象升心中顿时升起一股钦佩之情,张力为了掌控全辽,竟然如此煞费苦心的算计,避免了大明军队的内讧。只要张力掌控了宁远和广宁,一纸调令就可以让祖大寿移镇宣府或者山西、大同,这种事儿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兵不血刃,才是上上之策!
张力见卢象升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全盘计划,脸上忽然露出一丝不忍的神色,缓缓地道:“九台先生,我带兵入关,非是为了勤王,而是为了履约!”
卢象升一脸诧异之色,脱口而出道:“履约?”
张力用更低沉的声音,一字一句地道:“九台先生还记得京师往事乎?”
人总是在逆境之中,才会发自内心的领悟一些东西--卢象升觉得现在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他现在明面上是个“参谋”之职,其实也无品无阶,毕竟大明朝根本没有“参谋”这个职位。
可是,张力却将团山军相当一部分事务交给他处理,很多时候他下的决定张力直接点头通过。想想朝廷当初是如何对待他的,又想想张力如何对待他,卢象升心里早已下定了决心: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如此而已。
现在卢象升一点也不排斥张力对朝廷虚与委蛇,因为他自己有过痛彻心扉的领悟,指望朝廷,那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要拯救大明的亿兆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恐怕只有张力一人而已。
所以,卢象升沉默了一小会儿之后,小声地道:“张大人,咱们团山军是要用那围魏救赵之策么?”
张力听见卢象升说出“咱们”二字的时候,心中也是舒坦无比,看来他已经摒弃了过往的一切,融入到自己的团山军体系中来了。卢象升的弟弟卢象晋、卢象观和卢象同也都赶到通州前来与大哥汇合,由于卢象升教导得力,他的这几个弟弟都有相当的才干,张力也尽数委任了一些军中的中级职务给他们。
加上职位再高一些的宁远兵备道陈正操和金州兵备道顾有风,张力势力慢慢开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读书人越来越多。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批读书人那都是张力的死忠,都接受了张力所倡导的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用起来得心应手。
张力很快收敛起了心思,微微一笑,颔首道:“正如九台先生所言,鞑子搞出掘皇陵的幺蛾子,无非也是知道定陵乃是大明朝军队必救之地罢了。攻其必救,而后围点打援,这种战术百试不爽。”
顿了一顿,张力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看了卢象升一眼,道:“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看最后谁更着急!”
卢象升心里一惊,张力这话的意思团山军便是要打鞑子的都城沈阳了,可是沈阳城城防虽说比不得北京城,但也很坚固,恐怕没有那么好打。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攻城远比守城难。
张力见卢象升面露难色,心中不由得也激起了一股子豪情壮志--那建奴屡屡入寇大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大明腹地简直就像他们的后花园一般!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世上,又岂有如此这般的好事?!
眼下鞑子主力尽数都在昌平和顺义,沈阳城的守军肯定不会太多,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卢象升并不笨,这么浅显的道理他当然知道--只是,他有一件事想不通。若说攻打沈阳,那么团山军在收复金州卫,完成整军扩编之后,就可以去打了,为什么还要入关勤王?
难道张力真的是要保崇祯皇帝吗?可是他对顺义之围却一点也不关心,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呢!张力到底心中所想的是什么?
卢象升一直自诩为战略高手,却也搞不懂张力为何要大老远的跑来入关勤王。卢象升沉吟片刻之后,终于开口相问:“张大人,团山军当初为何入关而不直捣黄龙?若说勤王,为何现在又不管顺义之围了?”
张力苦笑一声,道:“不是不管,是完全没有胜算。我又岂会坐视大明军队被鞑子吊打--呃,不,被鞑子灭掉?要解顺义的围,就只能围魏救赵。”
卢象升跟着张力的思路,一直想了下去--忽然,他眼中一缕精光闪过,终于想明白了!
是了,张力为什么先前不动,而现在又从古北口长城出关返回辽东,!
旋即卢象升脸上露出惊异之色,失声道:“张……张大人,难道你在团山堡的时候,就知道蓟辽军会有顺义之围?不可能啊!”
张力微微一笑,道:“九台,我又不是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岂有未卜先知的能耐?关于这一点嘛,也是机缘巧合而已……”
张力轻轻摇了摇头,不肯再说。
卢象升微微颔首,总算是弄明白了这件事情。当初张力以为祖大寿也会入关勤王,谁知道祖大寿压根也不动,到了最后才带了一部分辽东军入关,却依然留下重兵把守广宁和宁远。其实,建奴主力尽数入关,根本也没有足够的军队在辽东攻坚,广宁和宁远都安全得很。
后来局势恶化,祖大寿被围,祖泽溥这才尽数带兵入关--原来,张力等得就是这个机会,辽东兵力抽调一空的机会!
故而张力在通州城按兵不动,最终的目标恐怕是想将对宁远和广宁尽数纳入囊中。
想明白这些之后,卢象升略一沉吟,开口道:“张大人,现在辽东已经没有可战之兵,阁下是辽东督师,只需一纸命令,便可让宁远和广宁城打开城门。”
张力点头道:“正是如此。若宁远和广宁还有祖家的大军,他们是一定不会乖乖就范的。”顿了一顿,张力接着道:“眼下还不宜大张旗鼓地与祖大寿在辽东大战,现在这种形势,正是方便我掌控全辽。”
卢象升心中顿时升起一股钦佩之情,张力为了掌控全辽,竟然如此煞费苦心的算计,避免了大明军队的内讧。只要张力掌控了宁远和广宁,一纸调令就可以让祖大寿移镇宣府或者山西、大同,这种事儿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兵不血刃,才是上上之策!
张力见卢象升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全盘计划,脸上忽然露出一丝不忍的神色,缓缓地道:“九台先生,我带兵入关,非是为了勤王,而是为了履约!”
卢象升一脸诧异之色,脱口而出道:“履约?”
张力用更低沉的声音,一字一句地道:“九台先生还记得京师往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