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高句丽灭亡
开元十年,秋。
平州大都督徐晃,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高句丽。高句丽王派兵抵抗,因为缺少粮草军械,军心不稳,被徐晃大破。
开元十年冬,高句丽王率领高句丽群臣投降燕国,徐晃遣人将高句丽王室送往洛阳。
随后,徐晃占领高句丽后,奏报朝廷,设立高丽郡,朝廷同意了徐晃的请求,以田豫为高丽太守,同时迁移军户三万,辽东百姓五十万,移民高丽郡,凡是移民都能一人免费分到五十亩土地,每户人家还能免费使用三年官府提供的耕牛,这个优惠可以说吸引了不少移民,甚至冀州的百姓也都纷纷报名。
三万军户主要是在西凉之战中立下功劳退役的士卒,他们去高丽,分给他们的土地是中原地区的三倍,并且还能享受二十年免税的政策。
军功田的标准是每名退役的士兵根据军功大小可以享受五亩到百亩不等,百亩以上的土地就需要获得爵位才行,至少也要是个子爵。
军功田一般是前五年免赋税,后面十年交一成,十五年后,根据军户中从军子孙的多寡制定赋税,不过最高也就三成,比起租种豪强的土地高达五六成的赋税来说,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如果授予军功田的军户没有后备子弟从军,那么这个土地就会被官府回收,重新授予别的立功的将士。
土地早晚有授完的那一天,如此一来,为了追求更多的军功,军功又为了换成土地,那么殖民的步伐就开启了,尤其是这里面还有商会的推波助澜,因为苏双这个中山王,糜竺这个国舅,甄家的国舅爷们都是商户出生,所以商人的地位在大燕国并不低下,反而因为五原商会之中很多人被封为伯爵等以下爵位,导致从商也成了一种潮流。
最终,移民的政策下达之后,各地的报名点都被挤爆了,要知道一个人五十亩土地,那是什么概念,只需要轻松完成一年耕种,便能脱贫致富,走上康庄大道。
最终,耐不住百姓的热情,总共有将近百万的移民,同时为了管理这百万移民,军户的数量也增加到五万户,这些都是今后高丽郡折冲府的根基。
田豫出任高丽郡太守,的确有些大材小用,只不过田豫非常善于处理民族矛盾,所以也只能暂时委屈他了,满朝众人还实在找不到一个比田豫更合适的人。
随后,徐晃在得到军机处的命令后,并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而是把目标瞄准了高句丽北边的扶余、挹娄和沃沮三处。
扶余在长城以北,距离玄菟有千里之遥,南面与高句丽,东面与挹娄,西面与鲜卑接界,北面有弱水,方圆约两千里。
百姓有八万户,扶余人世代居住在这里,建有宫室,仓库,牢狱。扶余这地方山岭多,湖泽大,在东夷中,其地形最为平坦开阔。这里的土地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不出产各种果子,这点和高句丽不同。
这里的人们身材高大粗壮,本性坚强勇敢但又忠厚拘谨,不抢劫抄掠。扶余国以国王为尊,其官长都用六畜来命名,比如马加,牛加,朱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等。
各地村落都有豪强,其所管人户都是奴仆。各加分别主管各方,势力大的统治数千家百姓,势力小的则统治数百家。扶余人饮食用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主人客人相互敬酒,洗了酒杯再敬酒,拱手礼让上前退后都颇有讲究,这也是他们从大汉学去的礼仪。
扶余人都喜欢白色,当官的一般都穿着绣有各种花纹的皮草。国内用刑严峻,杀人者不仅会被处死,其家人也都会被充作奴婢。扶余人的习俗与匈奴类似,擅长饲养牲口,家家户户都备有刀剑。扶余本来归玄菟管辖,可是高句丽不断蚕食玄菟,所以扶余开始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而今的扶余乃是尉仇台,立有太子简为居。对于这样一个政局稳定,民风彪悍,国力强盛,拥有人口近四十万的国家。徐晃想要打下,并不容易。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
沃沮,即森林部落的意思,沃沮分为东沃沮(又名南沃沮)和北沃沮。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的东面,人们靠近大海居住。其地形东北狭窄,西南长,方圆大约一千里,北面与挹娄,扶余,南面与濊貘接界。
东沃沮有百姓五千户,没有大君王,世世代代各地村落部族,各有长帅统治。东沃沮语言和高句丽基本相同,有些地方有些小差异。汉朝初年,燕国的逃亡者卫满在朝鲜称王,那时沃沮地方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汉武帝元封二年,兴兵讨伐朝鲜,杀掉了卫满的孙子右渠把他统治的地区分置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的治所。后来这地方被夷貘侵扰,朝廷就把郡治迁移到高句丽以北,这里就是玄菟故府。
沃沮还归乐浪郡管辖,汉朝因为这里地域辽阔遥远,于是在单单大领的东面,分置东部都尉,治所设在不耐城,另外管辖领东七县,当时沃沮地方也是东部都尉管辖的县。
汉朝建武六年,裁省边郡,东部都尉也因此撤废,这以后都用沃沮各地首领充任县侯,不耐,华丽,沃沮各县都是侯国。夷狄相互攻打征伐,只有不耐濊侯直到现在还设置功曹,主簿等郡县属曹官职,并都由濊民担任这些职务。
沃沮各地村落部族的首领都自称为三老,沃沮国小,又处在大国夹缝之中,于是只能臣属高句丽。高句丽让沃沮各部大人当使者,让他们管辖沃沮,又派高句丽大加负责向沃沮人催交租税,貘布,鱼,盐,海中的其它可食之物,都让沃沮人不远千里挑着背着运到高句丽,还把沃沮人中的美女送去给高句丽人当婢女,妾妇,高句丽对待沃沮可以说是压榨奴仆,沃沮人对其是敢怒不敢言,高句丽被灭,沃沮人不但没有兔死狐悲,反而对燕国敬畏有加,甚至派出了使者谒见徐晃,希望能够归顺燕国。
而且这些年糜竺担任乐浪太守,大力发展商业,沃沮人受益不小,他们部族之中不少人心向燕国,穿汉服,学汉字,比起高句丽来说,沃沮与汉人的关系反而更紧密一些。
沃沮居地“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东宁盆地及太平岭山地。沃沮人房屋虽然仍为半地穴式,但已经出现了围绕穴壁而筑的火墙,北沃沮还没有形成阶级社会,仍然是氏族部落。
沃沮人可以说是天然的海军,如今辽东海军之中就有不少沃沮人,所以沃沮不需要出兵攻伐,只需要派遣使者宣布天威,将沃沮纳入高丽郡管辖即可。
挹娄在扶余东北一千多里的地方,那里靠近大海,南面和北沃沮相接,北面不知延伸到什么地方,从今天来看,应该到了西伯利亚。挹娄人外貌和扶余人相似,语言和扶余,高句丽不同,所以这里才是需要出兵攻打的地方。
挹娄出产五谷,牛马和麻布,挹娄人大多勇敢强壮,也没有最高的君长,各村落部族都有头领。百姓生活在山林之间,常住在洞穴里,一些大户人家的洞穴纵深能到五六十米那么长,对于他们来说洞穴越多越好。
挹娄地处最北边,比扶余还有寒冷,其习俗喜好养猪,百姓喜欢吃猪肉,穿猪皮制作的衣服。冬天用猪油涂身,厚大数分,以此来抵御严寒。夏天则经常光着身子,他们不爱清洁,厕所在中间,人却在厕所周围居住。
挹娄人的弓箭很厉害,弓长四尺,弓力比之弩毫不逊色,用苦木做箭杆,长一尺八寸,用青石做箭头。挹娄人擅长射箭,箭头上还涂有毒药,中之必死无疑。不过这里出产赤玉,上等的貂皮,都是些不错的东西。
挹娄受扶余统治,扶余对挹娄的剥削比之高句丽对沃沮还要凶残,扶余曾多次出兵讨伐,不过挹娄人虽少,但是国家山势险要,扶余人畏惧他们的弓箭,终究不能制服他们。
挹娄人也惯于乘船抄盗,他们更是合适的海军人选,不过他们的习俗和其它东夷不一样,挹娄是最没有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
徐晃要攻打扶余,便可联络挹娄以为援助,南北攻击。只不过对扶余用兵,不是短期内能有效果的,就如同攻打高句丽和三韩一样,徐晃在辽东二十余年经营,先灭掉了三韩,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营,这才一举灭掉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
苏辰拜徐晃为征东大将军,仍然领着平州大都督的身份,同时让辽东海军大都督太史慈协助,对扶余用兵。
高句丽王被送到洛阳的时候,整个洛阳都沸腾了,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灭国之战,趁着此次大胜,苏辰也是趁机提出了立太子之事,并且趁此机会,封赏功臣。
平州大都督徐晃,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高句丽。高句丽王派兵抵抗,因为缺少粮草军械,军心不稳,被徐晃大破。
开元十年冬,高句丽王率领高句丽群臣投降燕国,徐晃遣人将高句丽王室送往洛阳。
随后,徐晃占领高句丽后,奏报朝廷,设立高丽郡,朝廷同意了徐晃的请求,以田豫为高丽太守,同时迁移军户三万,辽东百姓五十万,移民高丽郡,凡是移民都能一人免费分到五十亩土地,每户人家还能免费使用三年官府提供的耕牛,这个优惠可以说吸引了不少移民,甚至冀州的百姓也都纷纷报名。
三万军户主要是在西凉之战中立下功劳退役的士卒,他们去高丽,分给他们的土地是中原地区的三倍,并且还能享受二十年免税的政策。
军功田的标准是每名退役的士兵根据军功大小可以享受五亩到百亩不等,百亩以上的土地就需要获得爵位才行,至少也要是个子爵。
军功田一般是前五年免赋税,后面十年交一成,十五年后,根据军户中从军子孙的多寡制定赋税,不过最高也就三成,比起租种豪强的土地高达五六成的赋税来说,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如果授予军功田的军户没有后备子弟从军,那么这个土地就会被官府回收,重新授予别的立功的将士。
土地早晚有授完的那一天,如此一来,为了追求更多的军功,军功又为了换成土地,那么殖民的步伐就开启了,尤其是这里面还有商会的推波助澜,因为苏双这个中山王,糜竺这个国舅,甄家的国舅爷们都是商户出生,所以商人的地位在大燕国并不低下,反而因为五原商会之中很多人被封为伯爵等以下爵位,导致从商也成了一种潮流。
最终,移民的政策下达之后,各地的报名点都被挤爆了,要知道一个人五十亩土地,那是什么概念,只需要轻松完成一年耕种,便能脱贫致富,走上康庄大道。
最终,耐不住百姓的热情,总共有将近百万的移民,同时为了管理这百万移民,军户的数量也增加到五万户,这些都是今后高丽郡折冲府的根基。
田豫出任高丽郡太守,的确有些大材小用,只不过田豫非常善于处理民族矛盾,所以也只能暂时委屈他了,满朝众人还实在找不到一个比田豫更合适的人。
随后,徐晃在得到军机处的命令后,并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而是把目标瞄准了高句丽北边的扶余、挹娄和沃沮三处。
扶余在长城以北,距离玄菟有千里之遥,南面与高句丽,东面与挹娄,西面与鲜卑接界,北面有弱水,方圆约两千里。
百姓有八万户,扶余人世代居住在这里,建有宫室,仓库,牢狱。扶余这地方山岭多,湖泽大,在东夷中,其地形最为平坦开阔。这里的土地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不出产各种果子,这点和高句丽不同。
这里的人们身材高大粗壮,本性坚强勇敢但又忠厚拘谨,不抢劫抄掠。扶余国以国王为尊,其官长都用六畜来命名,比如马加,牛加,朱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等。
各地村落都有豪强,其所管人户都是奴仆。各加分别主管各方,势力大的统治数千家百姓,势力小的则统治数百家。扶余人饮食用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主人客人相互敬酒,洗了酒杯再敬酒,拱手礼让上前退后都颇有讲究,这也是他们从大汉学去的礼仪。
扶余人都喜欢白色,当官的一般都穿着绣有各种花纹的皮草。国内用刑严峻,杀人者不仅会被处死,其家人也都会被充作奴婢。扶余人的习俗与匈奴类似,擅长饲养牲口,家家户户都备有刀剑。扶余本来归玄菟管辖,可是高句丽不断蚕食玄菟,所以扶余开始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而今的扶余乃是尉仇台,立有太子简为居。对于这样一个政局稳定,民风彪悍,国力强盛,拥有人口近四十万的国家。徐晃想要打下,并不容易。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
沃沮,即森林部落的意思,沃沮分为东沃沮(又名南沃沮)和北沃沮。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的东面,人们靠近大海居住。其地形东北狭窄,西南长,方圆大约一千里,北面与挹娄,扶余,南面与濊貘接界。
东沃沮有百姓五千户,没有大君王,世世代代各地村落部族,各有长帅统治。东沃沮语言和高句丽基本相同,有些地方有些小差异。汉朝初年,燕国的逃亡者卫满在朝鲜称王,那时沃沮地方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汉武帝元封二年,兴兵讨伐朝鲜,杀掉了卫满的孙子右渠把他统治的地区分置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的治所。后来这地方被夷貘侵扰,朝廷就把郡治迁移到高句丽以北,这里就是玄菟故府。
沃沮还归乐浪郡管辖,汉朝因为这里地域辽阔遥远,于是在单单大领的东面,分置东部都尉,治所设在不耐城,另外管辖领东七县,当时沃沮地方也是东部都尉管辖的县。
汉朝建武六年,裁省边郡,东部都尉也因此撤废,这以后都用沃沮各地首领充任县侯,不耐,华丽,沃沮各县都是侯国。夷狄相互攻打征伐,只有不耐濊侯直到现在还设置功曹,主簿等郡县属曹官职,并都由濊民担任这些职务。
沃沮各地村落部族的首领都自称为三老,沃沮国小,又处在大国夹缝之中,于是只能臣属高句丽。高句丽让沃沮各部大人当使者,让他们管辖沃沮,又派高句丽大加负责向沃沮人催交租税,貘布,鱼,盐,海中的其它可食之物,都让沃沮人不远千里挑着背着运到高句丽,还把沃沮人中的美女送去给高句丽人当婢女,妾妇,高句丽对待沃沮可以说是压榨奴仆,沃沮人对其是敢怒不敢言,高句丽被灭,沃沮人不但没有兔死狐悲,反而对燕国敬畏有加,甚至派出了使者谒见徐晃,希望能够归顺燕国。
而且这些年糜竺担任乐浪太守,大力发展商业,沃沮人受益不小,他们部族之中不少人心向燕国,穿汉服,学汉字,比起高句丽来说,沃沮与汉人的关系反而更紧密一些。
沃沮居地“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东宁盆地及太平岭山地。沃沮人房屋虽然仍为半地穴式,但已经出现了围绕穴壁而筑的火墙,北沃沮还没有形成阶级社会,仍然是氏族部落。
沃沮人可以说是天然的海军,如今辽东海军之中就有不少沃沮人,所以沃沮不需要出兵攻伐,只需要派遣使者宣布天威,将沃沮纳入高丽郡管辖即可。
挹娄在扶余东北一千多里的地方,那里靠近大海,南面和北沃沮相接,北面不知延伸到什么地方,从今天来看,应该到了西伯利亚。挹娄人外貌和扶余人相似,语言和扶余,高句丽不同,所以这里才是需要出兵攻打的地方。
挹娄出产五谷,牛马和麻布,挹娄人大多勇敢强壮,也没有最高的君长,各村落部族都有头领。百姓生活在山林之间,常住在洞穴里,一些大户人家的洞穴纵深能到五六十米那么长,对于他们来说洞穴越多越好。
挹娄地处最北边,比扶余还有寒冷,其习俗喜好养猪,百姓喜欢吃猪肉,穿猪皮制作的衣服。冬天用猪油涂身,厚大数分,以此来抵御严寒。夏天则经常光着身子,他们不爱清洁,厕所在中间,人却在厕所周围居住。
挹娄人的弓箭很厉害,弓长四尺,弓力比之弩毫不逊色,用苦木做箭杆,长一尺八寸,用青石做箭头。挹娄人擅长射箭,箭头上还涂有毒药,中之必死无疑。不过这里出产赤玉,上等的貂皮,都是些不错的东西。
挹娄受扶余统治,扶余对挹娄的剥削比之高句丽对沃沮还要凶残,扶余曾多次出兵讨伐,不过挹娄人虽少,但是国家山势险要,扶余人畏惧他们的弓箭,终究不能制服他们。
挹娄人也惯于乘船抄盗,他们更是合适的海军人选,不过他们的习俗和其它东夷不一样,挹娄是最没有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
徐晃要攻打扶余,便可联络挹娄以为援助,南北攻击。只不过对扶余用兵,不是短期内能有效果的,就如同攻打高句丽和三韩一样,徐晃在辽东二十余年经营,先灭掉了三韩,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营,这才一举灭掉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
苏辰拜徐晃为征东大将军,仍然领着平州大都督的身份,同时让辽东海军大都督太史慈协助,对扶余用兵。
高句丽王被送到洛阳的时候,整个洛阳都沸腾了,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灭国之战,趁着此次大胜,苏辰也是趁机提出了立太子之事,并且趁此机会,封赏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