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诱敌来战
三军在外,会有许许多多的未可知事态发生。这种事态,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能够颠覆三军。故而作为三军统帅,最忌讳的就是统兵在外,束手束脚。
这个道理许多皇帝、许多大臣都不了解,比起取得胜利,他们更怕的是大将在外,拥兵作乱。故而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朝代都会派太监或者文官等等一些不知兵的蠢蛋来做参军,来监视主帅。
这种行径,不但寒了大将的心,还成了一个紧箍咒,束缚住了大将的手脚。遇到一些不管事的监军那还好,万一遇上了历史上那些鼎鼎大名的监军,喜欢指手画脚的,那可就遭殃了。
就如玄宗时期的边令诚,他一个小小的宦官,就颠覆了唐朝高仙芝、封常清两员悍将,使得唐军大败。
这一点在初唐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曾经也是一位军事统帅,对于军中事务,非常的了解,深知要想将军队发挥最大的力量,就必须给主帅相应的权力。
李世民海纳百川,敢于放权,因此初唐贞观一朝,在外领兵的元帅都挂以行军道大总管的称谓。有了这个称谓几乎就等于战区封王,战区内的大小事务,大总管都有权过问。只要战事需要,大总管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给予了在外大将绝对的自主权力。
这一点纵观整个华夏史也实属罕见,初唐时期,对外作战,战功彪炳,未逢一败,与此也不无关系。
杜荷身为大总管,三军听他命令是从,他若觉得需要,兵伐南诏国,是有这个权力对南诏用兵的。
不过这攻伐他国,兹事体大,一般大将不敢擅自做这个决定。
所以听杜荷下了这个命令,诸将都觉得不可思议。
杜荷笑道:“兵贵神速,现在的南诏王蒙难是有勇无谋的莽夫,能够称王,全赖松赞干布的帮助。他让我军意外杀败,以他的姓格,十之八九会觉得纠结郁闷,想要重新找回面子。我们这个时候对南诏动兵,正好和了他的意愿。南诏那地方与吐蕃不同,吐蕃这里难的是气候,高原反应,南诏那里却是穷山恶水,他们大多都生活在山林中,民风彪悍,未经开化。想要在本土战胜他们,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却又万分的难,更胜吐蕃十倍。”
张亮、牛进达、辛獠儿等将先后愕然,不知何故。
牛进达是一头雾水,问道:“大总管,你也别卖关子了,就明说了吧!”
张亮、辛獠儿、刘兰、刘伯英四将也一并称是。
这里也能看出了诸将对于杜荷态度之转变。
因为破吐蕃的战役,杜荷打的精彩非常,他们都认可了杜荷的能力,已经能够放下自己老将的架子,向杜荷求教了。
杜荷答道:“容易就是简单,南诏还未开化,蛮夷之国。兵卒固然勇悍,但却无利器助阵,连吐蕃也远远不如,更别说我大唐。他们的国王勇而无谋,在做的诸位都是能征善战之将,均要胜他一筹。据我所知,他们国内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天纵奇才。以我大唐的实力,想要胜南诏,真的不难。只是有些事情并不是靠实力说的算的,南诏穷山恶水,地广人稀,山林密布,作战时,只消往山里一钻,别说我们这点点兵马,就算聚齐百万大军,也无济于事。”
张亮、辛獠儿、刘兰、刘伯英等将,哪里还不明白杜荷的意思,心中了悟。
张亮笑道:“怕的不是南诏战,就怕南诏躲起来不战。现在南诏由无谋的蒙难统治,有战之心,此时出兵,正是因时制宜,绝佳的致胜机会。大总管决胜千里,末将佩服。”
其余诸将也相继抱拳,表示自己的佩服之心。
杜荷含笑点头,关于蒙难的一切,杜荷是通过审问南诏被擒将校以及吐蕃的大相得来的。
蒙难原来是大将军,南诏将校对于他们上司顶头的姓格可以算是了若指掌,而吐蕃大相权掌吐蕃军政大事,对于同盟国国主的姓格,细节部分,更是清楚。
现在这些人都是阶下之囚,杜荷从他们口中套取一些有用的情报,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他们未必会老实的配合,可面对一些手段,想不配合,都不成。
故而尽管杜荷还未见过蒙难的面,可对于这个人却算的上是了若指掌。
也因对于蒙难的了解,杜荷才会决定仓促出兵:蒙难能当上一国之主,用杜荷的话来形容,只能说是奇迹。他没有半点的领袖气质,是合格的猛将,是合格的将军,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他不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国家,现如今能够当上一国之主,时运还有松赞干布的支持,占据着绝大多数。现今松赞干布已成阶下囚,无法在支持蒙难,只凭蒙难是难以驾御一个国家的,最后的下场唯有一个,让人推翻。新的,更出色的国王取代他的位子。
杜荷没有忘记,南诏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窥视着大唐锦绣山河的贼子存在,将他们挽杀于襁褓之中,是限制他们发展的最佳方法。与其等到蒙难让人取而代之之后动兵,不如趁着蒙难在位欲与他们一较高下的时候,一战功成。
张亮、辛獠儿、刘兰、刘伯英诸将对于杜荷已经心服,兼之杜荷确实有权力对于南诏用兵,此刻见杜荷决心以下,也不在劝说,一个个挺起了胸膛,表示愿当兵伐南诏的先锋大将。
杜荷留下善守的刘伯英坐镇吐蕃,打算在吐蕃休整十曰,亲自领大军征讨南诏。
休整的这十曰,杜荷也没有闲着,他让踏月留香分作两部,一部由皇甫皓华率领,深入南诏腹地打探情报,散布流言,另一路由秦煜领着探察南诏国的地形地势,将那里的地形绘制成地图,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十曰之后,大军出征……**********南诏!
蒙难灰头土脸的退回了领地,见到朝中的文武,一张脸黑的就如茄子一般。南诏分为白蛮与乌蛮,大臣自然是也是一样。
一年前南诏内乱,蒙难因手握重兵,取得了胜利,朝中许多白蛮官员都清洗干净,但白蛮文化水平在乌蛮之上,这也是事实。很多的事务,非白蛮人不能处理,也使得就算是乌蛮掌权,朝中依然有半数的白蛮官员,处理着政务。
这些白蛮官员大多都习得汉人文化,深知历史,明白与汉人为敌的下场。在出战前他们就再三劝说蒙难不可与唐朝为敌。
蒙难心中防着这些白蛮官员,哪里肯听,一意孤行的选择了出兵相助。结果让人灰溜溜的捻了回来。
白蛮官员并没有多少什么。
但是蒙难心中有鬼,做贼心虚,见了这些白蛮文官就觉得他们在嘲笑自己,坐在位子上便觉得屁股上生了钉子,心中想着应该如何报仇,如何挽回颜面,救回自己的兄弟。
先前一战蒙难打的实在憋屈,莫名其妙的让人抄了后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蒙难败了,心中却难以服气,只道唐军诡诈,并不以实力胜他。
他打算重整旗鼓,一雪前耻。然而还没有等到他雪耻的时候,他得到了松赞干布被擒,吐蕃灭亡的消息。
蒙难无谋,但并不是傻瓜,他知唐军兵力远在他之上,也没有强出头,打算回国之后,再来思定报仇之事。
蒙难道:“唐人狡诈,设计伤我万余兵马,这口恶气我咽不下去。现在我兄弟也落入了敌手,怎样也要将他救回来……公也是,私也是,我们都应该与唐人血战到底。”
在他看来,唐军在战场上杀了他的兵就是国仇,擒他大舅子就是家恨。
国仇家恨齐聚了,这仗必打,这仇必报。
至于唐军什么会杀他的兵,是谁先动的手,那就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了。
在堂下的那些文臣,见蒙难还不吸取教训,欲与大唐为敌,吓得赶忙跳出来制止。
百般说辞,无一例外,大多都是表示唐军强大,南诏不是敌手。
蒙难吃不得眼前亏,哪里肯听。只是反对的人太多,他自己又刚刚吃了败战,底气不足,暂且压了下去,没有再提。
就在蒙难琢磨着怎么才能堵住那些文臣嘴巴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整个南诏都在盛传蒙难无能,让唐军撵狗一样撵了回来,大舅子被擒,也没有本事营救。
蒙难气的怒火中烧,觉得这是阴谋,这是白蛮想要从新夺权的诡计,特地不让他出战,好令他颜面扫地。
蒙难本就不怎么信白蛮人,心中有了芥蒂。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得到了唐军入侵的消息。
蒙难大喜过望,不让我打忍了,但现在他们打上门来,还当乌龟?当下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以自己的权势,强行下了出战的命令。
有些远见的大臣依旧劝说蒙难避战不打,躲藏起来。
蒙难气得跳脚,直接将这大臣下了大狱。
经此一事,也无人敢劝说蒙难出战了。
当杜荷得知蒙难出战的消息之后,已知胜利的天枰向他们倾斜了。比起对付松赞干布的机关算尽,蒙难这货实在难以成为敌手。
(未完待续)
这个道理许多皇帝、许多大臣都不了解,比起取得胜利,他们更怕的是大将在外,拥兵作乱。故而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朝代都会派太监或者文官等等一些不知兵的蠢蛋来做参军,来监视主帅。
这种行径,不但寒了大将的心,还成了一个紧箍咒,束缚住了大将的手脚。遇到一些不管事的监军那还好,万一遇上了历史上那些鼎鼎大名的监军,喜欢指手画脚的,那可就遭殃了。
就如玄宗时期的边令诚,他一个小小的宦官,就颠覆了唐朝高仙芝、封常清两员悍将,使得唐军大败。
这一点在初唐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曾经也是一位军事统帅,对于军中事务,非常的了解,深知要想将军队发挥最大的力量,就必须给主帅相应的权力。
李世民海纳百川,敢于放权,因此初唐贞观一朝,在外领兵的元帅都挂以行军道大总管的称谓。有了这个称谓几乎就等于战区封王,战区内的大小事务,大总管都有权过问。只要战事需要,大总管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给予了在外大将绝对的自主权力。
这一点纵观整个华夏史也实属罕见,初唐时期,对外作战,战功彪炳,未逢一败,与此也不无关系。
杜荷身为大总管,三军听他命令是从,他若觉得需要,兵伐南诏国,是有这个权力对南诏用兵的。
不过这攻伐他国,兹事体大,一般大将不敢擅自做这个决定。
所以听杜荷下了这个命令,诸将都觉得不可思议。
杜荷笑道:“兵贵神速,现在的南诏王蒙难是有勇无谋的莽夫,能够称王,全赖松赞干布的帮助。他让我军意外杀败,以他的姓格,十之八九会觉得纠结郁闷,想要重新找回面子。我们这个时候对南诏动兵,正好和了他的意愿。南诏那地方与吐蕃不同,吐蕃这里难的是气候,高原反应,南诏那里却是穷山恶水,他们大多都生活在山林中,民风彪悍,未经开化。想要在本土战胜他们,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却又万分的难,更胜吐蕃十倍。”
张亮、牛进达、辛獠儿等将先后愕然,不知何故。
牛进达是一头雾水,问道:“大总管,你也别卖关子了,就明说了吧!”
张亮、辛獠儿、刘兰、刘伯英四将也一并称是。
这里也能看出了诸将对于杜荷态度之转变。
因为破吐蕃的战役,杜荷打的精彩非常,他们都认可了杜荷的能力,已经能够放下自己老将的架子,向杜荷求教了。
杜荷答道:“容易就是简单,南诏还未开化,蛮夷之国。兵卒固然勇悍,但却无利器助阵,连吐蕃也远远不如,更别说我大唐。他们的国王勇而无谋,在做的诸位都是能征善战之将,均要胜他一筹。据我所知,他们国内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天纵奇才。以我大唐的实力,想要胜南诏,真的不难。只是有些事情并不是靠实力说的算的,南诏穷山恶水,地广人稀,山林密布,作战时,只消往山里一钻,别说我们这点点兵马,就算聚齐百万大军,也无济于事。”
张亮、辛獠儿、刘兰、刘伯英等将,哪里还不明白杜荷的意思,心中了悟。
张亮笑道:“怕的不是南诏战,就怕南诏躲起来不战。现在南诏由无谋的蒙难统治,有战之心,此时出兵,正是因时制宜,绝佳的致胜机会。大总管决胜千里,末将佩服。”
其余诸将也相继抱拳,表示自己的佩服之心。
杜荷含笑点头,关于蒙难的一切,杜荷是通过审问南诏被擒将校以及吐蕃的大相得来的。
蒙难原来是大将军,南诏将校对于他们上司顶头的姓格可以算是了若指掌,而吐蕃大相权掌吐蕃军政大事,对于同盟国国主的姓格,细节部分,更是清楚。
现在这些人都是阶下之囚,杜荷从他们口中套取一些有用的情报,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他们未必会老实的配合,可面对一些手段,想不配合,都不成。
故而尽管杜荷还未见过蒙难的面,可对于这个人却算的上是了若指掌。
也因对于蒙难的了解,杜荷才会决定仓促出兵:蒙难能当上一国之主,用杜荷的话来形容,只能说是奇迹。他没有半点的领袖气质,是合格的猛将,是合格的将军,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他不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国家,现如今能够当上一国之主,时运还有松赞干布的支持,占据着绝大多数。现今松赞干布已成阶下囚,无法在支持蒙难,只凭蒙难是难以驾御一个国家的,最后的下场唯有一个,让人推翻。新的,更出色的国王取代他的位子。
杜荷没有忘记,南诏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窥视着大唐锦绣山河的贼子存在,将他们挽杀于襁褓之中,是限制他们发展的最佳方法。与其等到蒙难让人取而代之之后动兵,不如趁着蒙难在位欲与他们一较高下的时候,一战功成。
张亮、辛獠儿、刘兰、刘伯英诸将对于杜荷已经心服,兼之杜荷确实有权力对于南诏用兵,此刻见杜荷决心以下,也不在劝说,一个个挺起了胸膛,表示愿当兵伐南诏的先锋大将。
杜荷留下善守的刘伯英坐镇吐蕃,打算在吐蕃休整十曰,亲自领大军征讨南诏。
休整的这十曰,杜荷也没有闲着,他让踏月留香分作两部,一部由皇甫皓华率领,深入南诏腹地打探情报,散布流言,另一路由秦煜领着探察南诏国的地形地势,将那里的地形绘制成地图,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十曰之后,大军出征……**********南诏!
蒙难灰头土脸的退回了领地,见到朝中的文武,一张脸黑的就如茄子一般。南诏分为白蛮与乌蛮,大臣自然是也是一样。
一年前南诏内乱,蒙难因手握重兵,取得了胜利,朝中许多白蛮官员都清洗干净,但白蛮文化水平在乌蛮之上,这也是事实。很多的事务,非白蛮人不能处理,也使得就算是乌蛮掌权,朝中依然有半数的白蛮官员,处理着政务。
这些白蛮官员大多都习得汉人文化,深知历史,明白与汉人为敌的下场。在出战前他们就再三劝说蒙难不可与唐朝为敌。
蒙难心中防着这些白蛮官员,哪里肯听,一意孤行的选择了出兵相助。结果让人灰溜溜的捻了回来。
白蛮官员并没有多少什么。
但是蒙难心中有鬼,做贼心虚,见了这些白蛮文官就觉得他们在嘲笑自己,坐在位子上便觉得屁股上生了钉子,心中想着应该如何报仇,如何挽回颜面,救回自己的兄弟。
先前一战蒙难打的实在憋屈,莫名其妙的让人抄了后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蒙难败了,心中却难以服气,只道唐军诡诈,并不以实力胜他。
他打算重整旗鼓,一雪前耻。然而还没有等到他雪耻的时候,他得到了松赞干布被擒,吐蕃灭亡的消息。
蒙难无谋,但并不是傻瓜,他知唐军兵力远在他之上,也没有强出头,打算回国之后,再来思定报仇之事。
蒙难道:“唐人狡诈,设计伤我万余兵马,这口恶气我咽不下去。现在我兄弟也落入了敌手,怎样也要将他救回来……公也是,私也是,我们都应该与唐人血战到底。”
在他看来,唐军在战场上杀了他的兵就是国仇,擒他大舅子就是家恨。
国仇家恨齐聚了,这仗必打,这仇必报。
至于唐军什么会杀他的兵,是谁先动的手,那就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了。
在堂下的那些文臣,见蒙难还不吸取教训,欲与大唐为敌,吓得赶忙跳出来制止。
百般说辞,无一例外,大多都是表示唐军强大,南诏不是敌手。
蒙难吃不得眼前亏,哪里肯听。只是反对的人太多,他自己又刚刚吃了败战,底气不足,暂且压了下去,没有再提。
就在蒙难琢磨着怎么才能堵住那些文臣嘴巴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整个南诏都在盛传蒙难无能,让唐军撵狗一样撵了回来,大舅子被擒,也没有本事营救。
蒙难气的怒火中烧,觉得这是阴谋,这是白蛮想要从新夺权的诡计,特地不让他出战,好令他颜面扫地。
蒙难本就不怎么信白蛮人,心中有了芥蒂。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得到了唐军入侵的消息。
蒙难大喜过望,不让我打忍了,但现在他们打上门来,还当乌龟?当下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以自己的权势,强行下了出战的命令。
有些远见的大臣依旧劝说蒙难避战不打,躲藏起来。
蒙难气得跳脚,直接将这大臣下了大狱。
经此一事,也无人敢劝说蒙难出战了。
当杜荷得知蒙难出战的消息之后,已知胜利的天枰向他们倾斜了。比起对付松赞干布的机关算尽,蒙难这货实在难以成为敌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