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当然,这可能会引来边界纠纷,能开互市,孟清和当真不想撺掇朵颜三卫动刀子。
  思索良久,沈瑄起身走到大案之后,铺开纸张,重新誊写孟清和的奏疏。
  修长的手指,执笔在纸上游走。
  墨迹染在纸上,似带杀伐之气。
  “来人。”放下笔,沈瑄叫来亲卫,“请高阳郡王过府一叙。”
  亲卫领命,孟清和不解。
  沈瑄同朱高炽三兄弟一向都保持距离,主动去请高阳郡王是为何意?
  “这份奏疏不能经过通政使司,需得郡王直接呈送今上。”沈瑄吹干墨迹,递给孟清和,“北上之前,不要漏出口风。”
  “道衍大师那里?”
  “我随你同去。”
  孟清和点头,奏疏不经过通政使司,是担心中途出现问题?
  “太祖高皇帝曾严令,诸边镇不得与北元互通贸易,违者重罚。”沈瑄按了一下孟清和的眉间,“若交由廷议,于汝不利,可明白?”
  握住沈瑄的手腕,孟清和眉间皱得更紧。
  此时,明朝的票拟批红制度尚未形成,入阁待诏的解缙等人只能算是永乐帝的机要秘书。
  不经廷议,皇帝直接下诏并不鲜见,登基不到半年,永乐帝就干了好几回。
  沈瑄和孟清和都在五军都督府供职,论理,奏疏均要经通政使司封存,才能送到皇帝面前。考虑到孟清和同文官集团的紧张关系,以及开互市涉及的诸多问题,沈瑄才派人去请高阳郡王。
  当初齐泰都能想办法截留山东的战报,难保不会有人得知奏疏内容借机生事。
  孟清和以御制大诰和太祖成法打了文官集团的脸,若是被抓住把柄,事情绝难善了。
  沈瑄此举保护了孟清和,却将风险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不小心,就会给人留下结交皇子的印象。
  想通之后,孟清和懊恼的敲了一下脑袋,“是我不对。不然,这封奏疏不要送了,再想办法。”
  “无妨。”沈瑄拉住孟清和的手,不让他再敲自己,伸臂将他揽入怀中,“我会护你。“
  “我不是担心自己……”
  “我知晓。”沈瑄低头,吻了一下孟清和的嘴角,“我说了,无碍。”
  一股酸涩的感觉的袭上心头,孟清和不说话了,用力抱紧沈瑄,闭上双眼。
  既然他说无碍,他就信。
  若是真有人敢借此找沈瑄的麻烦,他不介意再来一次君前参奏。
  哪怕对上的是他惹不得的人,也在所不惜!
  定远侯相邀,朱高煦很是激动,一把丢开手里的长枪,也不管在校场里跳脚的朱高燧,同魏国公告辞之后,牵马就走。
  徐辉祖没多问,心中却对沈瑄此举存了疑虑。
  徐增寿知道徐辉祖担心的是什么,二话不说,拉着朱高燧跟了过去。
  看着甩不掉的舅舅和弟弟,朱高煦无奈。
  徐增寿笑着一拍外甥的肩膀,“郡王何必如此?不过是一起到定远侯家蹭顿饭,吃不穷。就算定远侯家伙食不好,兴宁伯府就在旁边。据说兴宁伯对食之一道颇有研究,本侯早想讨教。”
  朱高煦很想朝天翻白眼,但看徐增寿的表情,将到嘴边的话都咽回了肚子里。
  人多点,也好。
  未己,高阳侯徐增寿和朱高煦兄弟一起登门蹭饭,被定远侯沈瑄撵出府门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闻,武阳侯被撵出门时,还拍着门板大呼外甥不仁义,连一顿饭都舍不得给舅舅蹭。
  最后是兴宁伯打开府门,把人请了进去,事情才算完。
  不然,额头暴起青筋的定远侯怕是会当街杀人。思过中的魏国公也会破门而出,暴揍武阳侯,上演一出兄弟相残。
  消息传到宫内,朱棣笑得直捶大腿,徐皇后却连连摇头,四弟当真是胡闹。
  朱高炽的反应则有些不同,得知道两个弟弟是和武阳侯一起被请入定远侯府,令宦官退下,独坐文华殿暖阁中,沉思许久。
  第一百一十一章 互市
  回宫之后,朱高煦和朱高燧沐浴更衣,带着沈瑄重拟的奏疏求见父皇。
  沈瑄只请了高阳郡王一人,不料朱高燧得知情况,也硬要插上一脚,连过府蹭饭的武阳侯都表示,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一定搭把手。
  “外甥的事,舅舅责无旁贷!”
  徐增寿能大大咧咧说出口,沈瑄却不能轻易应下。
  何况,徐增寿与孟清和称兄道弟,却叫他外甥?明显辈分不对。
  说错话的后果是,武阳侯蹭饭不成,反被从定远侯府撵了出来。拍门也照样不许进,进去了还撵。
  由此上演了让永乐帝乐得直拍大腿,却让魏国公徐辉祖想抓狂的一幕。
  经徐增寿这么一闹,朱高煦和朱高燧做客定远侯府一事被成功遮掩过去。除少数嗅觉敏锐之人,朝中文武津津乐道的,多是武阳侯在定远侯府前拍门叫外甥那一幕。
  笑过之后,很多人也开始思量,自打今上坐上龙椅,武阳侯行事貌似越来越不着调,很是令人费解。
  说他仗着国戚身份肆无忌惮?可人家的确没犯什么大错。除了爱好到风化场所体察民情,真找不出更大的问题。
  脑袋被石头砸了突然变迟钝?也说不通。
  真迟钝的人会频频被皇帝夸奖,宫中赏赐?新皇登基以来,升官,封爵,恩赏,哪次落下了他?
  看在皇后和三位皇子的面子上?这倒是有可能。
  徐皇后贤德,时常劝说天子善待洪武旧臣。虽不干预朝政,却怜恤百姓,请天子与民休养生息。在徐皇后身上挑毛病?首先就会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
  皇后仁慈贤德,也是为数不多能劝服皇帝放下屠刀的,就如太祖高皇帝的马皇后。
  朱棣长成的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出,参奏徐皇后,绝对是没事找事,活得腻歪了,必须一巴掌拍死!
  对朱高炽兄弟挑刺的人倒是有,尤其是朱高煦,隔三差五就会被参奏骄横跋扈。
  次数多了,朱棣也不当朝表态,下朝之后,直接拎起鞭子抽儿子。
  三个一起抽,实打实的揍。
  皇帝态度明确,坚决不搞差别待遇,
  搬救兵也不管用,皇后驾临,了解情况之后,只会让兄弟三个多挨一顿揍。
  再入太医院的赵御医医术相当了得,徐皇后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从她挥鞭子的力道就能看出。
  几次之后,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都老实许多,再有人参奏兄弟不好,绝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世子心机深沉结交朝臣?谬矣!这是谦逊海量礼贤下士!
  高阳郡王嚣张跋扈?大误!此乃果决直爽武人风范!
  朱高燧任性妄为?胡说!那是聪明伶俐天真无邪!
  朝臣们有点傻,朱棣老怀大慰,棍棒底下出孝子,古人诚不欺朕。
  有人上疏,认为皇帝动不动就抽儿子过分了点。
  朱棣眉毛一竖,这是朕的家事。
  他揍儿子,关旁人什么事?咸吃萝卜淡操心。
  再者说,没有摆上案头的奏疏,说他儿子这不好那不好,他会下鞭子抽吗?
  大臣们也没辙,再不敢随便动心思。否则,就算自己看好那位被立为太子,也未必会念自己的情。万一闲着没事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某大臣上疏弹劾其兄弟,导致自己跟着一起挨揍,气不打一出来,预备找补回来怎么办?
  大臣们想通了,朱棣的耳根顿时清净不少。
  朱高炽继续闭门读书,临朝听证也是一副老实憨厚模样,老爹不问,绝不多说一句。私下里的小动作少了许多,除詹事府官员,绝不随意见朝中大臣,书信往来更是没有。
  朱高煦朱高燧隔三差五到舅舅家串门,一心钻研“兵法”,明面上,极少同朱高炽起争执。
  徐皇后喝着赵御医的药养生,朱棣安心处理国事,大明第一家庭进入了相对“和平”的一段时期。
  据说,揍儿子,是高僧道衍给皇帝出的主意。
  消息传出,道衍大师险些被朝臣愤怒的视线戳成筛子。
  真相如何?
  道衍捻着佛珠,宣一声佛号,黑锅贫僧背了,徒儿是不是该有点表示?
  孟清和讪笑两声,感激归感激,不良门派什么的,还是坚决不能入。
  乾清宫内,朱棣一身明黄色常服,坐御案之后。
  兄弟俩站在老爹跟前,都是大红的金织盘龙常服,玉带乌纱,长眉入鬓,轮廓刚毅,一等一的英俊少年郎。
  不能抱怨朱棣喜欢朱高煦胜过朱高炽,就算减少了宽度,朱高炽的文人之气仍多于武人,做老爹的,自然更喜欢像自己的孩子,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大胖孙子什么的,那要隔代。
  朱棣不喜熏香,宦官宫人了解天子的习惯,从不在乾清宫点味道过重的香料。上行下效,朱高炽三兄弟一切向老爹看齐,也极少使用香料。
  此时,站在朱棣面前的兄弟俩都是一身的清爽,除了悬再腰间玉佩和金牌,再无其他。
  翻开朱高煦呈上的奏疏,朱棣先是一目十行,然后速度越来越慢,到后来,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刻进脑海。
  安抚朵颜三卫,进一步挑起草原内部的矛盾,稳定边防,开互市,以商队入大漠,刺探消息……
  一条条,一项项,无一不契合他的心思。
  看到最后,朱棣猛的一拍桌案。
  “好!”
  朱高煦和朱高燧同时眼睛一亮。在定远侯府看到这份奏疏,就有五成以上的把握会让父皇龙颜大悦。
  如今看来,料想果真没错。
  又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奏疏,朱棣扶着颌下短髭,看向两个儿子,“瑄儿请你们过去,就是为了这份奏疏?”
  “父皇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