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章:志行修谨
朱元璋“嗯”了声,道:“朕与刘基所想,却与萧兄弟所言,所谓八股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唯有如此这般,方可考较人才,从而选出真正对我大明有用的人才,不知,朕以八股取仕的法子,有何弊端?”
话已经说出口,萧云也彻底放开,再者,朱元璋也没出现他预料的那种蛮狠不讲理,雷霆之怒的情况,胆子大了许多,细细想了一番后,道:“陛下的八股取仕,出自科举,为我大明选取有用人才,法子自然是好的,只是微臣觉得八股文,太过繁琐,需要考生注重格式,讲究对偶排比,而且又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已意。文中空虚无物,束缚考生思想莫甚于此。如此这般,数百年后,我大明学子必然竞习此八股文滥调,以为进身之阶,其流弊不可胜言。再者,八股文既为试文固定格式,朝廷、士林、江南学子自然大肆宣言,如此一来,我大明学子所读之书,必然在民间流传,家家户户诵读四书五经,人人即诵熟习,奉为至宝。如此一来,举国上下充耳便是之乎者也,试问陛下,我大明文教如何能推陈出新,如何能走向世界前端呢?”
略作停顿了一下,看了一下满朝文武的表情,还好人人都在凝神细听,其实萧云所说的都是二十一世纪人人都知道的,思想决不能凝固,否则不断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是一个人也绝对毫无发展想,只是,这会儿当着满朝文武说出来,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本以为安会反对声四起,却出奇的无人吭声。
这打出他的意料之外,胆子立即大了不少,稍做沉吟后,继续说道:“朝廷若以八股取仕,必然造成科举形式化,士子所做文章,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我大明士子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如此长而久之,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百年之后,只怕我大明无可用人才,故此,卑职斗胆请陛下三思!”
金銮殿上一阵沉默,这实在怪不得他们,自隋朝开科举,经过唐朝的繁荣,宋朝的完善,科举早已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毕生追求的,人人想的通过读书这一条独木桥,走出象牙塔,出人头地,位极人臣,衣锦还乡,只要有书读,有科举可考,靠什么,是什么文,又有什么关系,何况科举从隋朝便开始沿用,经历大唐,大宋,七百年的东西,怎么会有错呢?“
大殿沉浸的可怕,甚至连萧云也觉得这一次玩大了!
忽然,一个声音道“混账!此话混账之极啊——?”这声音极大,与寂静的金銮殿上,十分的响亮,众人愣了一下,纷纷在人群里搜寻,才发现,说话之人,是站在文官的第二位的胡惟庸。
他连骂了两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对着朱元璋一抱拳道:“皇上,我看这位萧将军纯属胡言乱语!
朱元璋瞟了一眼胡惟庸,不动神色的“哦“了声,道:”胡爱卿此话怎讲?“
胡惟庸难得有这个一个卖弄的机会,心中大喜,身子直了直,咳咳了两声,道:“自隋文帝下诏举“贤良”。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开恩科自此成了历朝历代选取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众人还以为他有什么建设性的说法,谁知说来说去,不过一些前人说过的话,一些与他不不合的官员,忍不住嬉笑起来。
胡惟庸充分发扬了脸皮厚黑学,丝毫不以为意,继续说道:“隋朝虽二世而亡,唐顺应天意取代大隋,当年一代雄主,唐玄宗也说过,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此后大唐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科举,并一直沿用,足见这科举与我大明是百利而无一害!”
众人这会儿才有些明白胡惟庸要说什么,不少人点头。
“胡大人言之有理,唐朝士子科考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比之我大明八股文,可不是更多更繁琐,但大唐一朝,莫不是人才济济!雄霸四方,莫不是说唐朝的科举也禁锢了学子的思想,若是如此,我宁愿我大明永远禁锢我大明学子的思想,让我大明强大如唐朝!”涂节这时也走出来附和胡惟庸。
不过他这几句话说的极为漂亮,引起不少人叫好。
“你爷爷的,老子什么时候说过科举制度不好啊,你不要离题万里好不好?“萧云无奈的骂道。
“依微臣看,萧兄弟之言,并非针对陛下兴科举,开恩科,只是想陛下不拘一格取人才而已,唐代取士,不仅看科举成绩好坏,还允许“公荐”和“通榜”,便于取得才学兼优的人才,为国取才,取的不是书呆子,取的是有真才实学能报效陛下的真人才,不是一群满口圣人言,与朝廷无益的误国书生!“前排,魏国公,中书省右丞相、北伐大元帅徐达站出去来抱拳道。
“正该如此,科举是历朝历代专为搜罗人才而设立,但因为个人所具专长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随时依据皇帝下制诏设科选才。我大明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制科的科目也应该顺应要求,以微臣看,真正的科举,应该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唐代制科的名目不下数百种,常见的制科有明书、明法、明算、三史,开元礼……这些不拘一格的科目,使得科举考试在一定的规定之下,有着很大的自由,便于搜罗人才。依微臣看,这才是大唐人才济济的所在!”见有人声援自己,不出头那就是傻瓜了!萧云继续抱拳说了下去。
话已经说出口,萧云也彻底放开,再者,朱元璋也没出现他预料的那种蛮狠不讲理,雷霆之怒的情况,胆子大了许多,细细想了一番后,道:“陛下的八股取仕,出自科举,为我大明选取有用人才,法子自然是好的,只是微臣觉得八股文,太过繁琐,需要考生注重格式,讲究对偶排比,而且又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已意。文中空虚无物,束缚考生思想莫甚于此。如此这般,数百年后,我大明学子必然竞习此八股文滥调,以为进身之阶,其流弊不可胜言。再者,八股文既为试文固定格式,朝廷、士林、江南学子自然大肆宣言,如此一来,我大明学子所读之书,必然在民间流传,家家户户诵读四书五经,人人即诵熟习,奉为至宝。如此一来,举国上下充耳便是之乎者也,试问陛下,我大明文教如何能推陈出新,如何能走向世界前端呢?”
略作停顿了一下,看了一下满朝文武的表情,还好人人都在凝神细听,其实萧云所说的都是二十一世纪人人都知道的,思想决不能凝固,否则不断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是一个人也绝对毫无发展想,只是,这会儿当着满朝文武说出来,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本以为安会反对声四起,却出奇的无人吭声。
这打出他的意料之外,胆子立即大了不少,稍做沉吟后,继续说道:“朝廷若以八股取仕,必然造成科举形式化,士子所做文章,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我大明士子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如此长而久之,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百年之后,只怕我大明无可用人才,故此,卑职斗胆请陛下三思!”
金銮殿上一阵沉默,这实在怪不得他们,自隋朝开科举,经过唐朝的繁荣,宋朝的完善,科举早已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毕生追求的,人人想的通过读书这一条独木桥,走出象牙塔,出人头地,位极人臣,衣锦还乡,只要有书读,有科举可考,靠什么,是什么文,又有什么关系,何况科举从隋朝便开始沿用,经历大唐,大宋,七百年的东西,怎么会有错呢?“
大殿沉浸的可怕,甚至连萧云也觉得这一次玩大了!
忽然,一个声音道“混账!此话混账之极啊——?”这声音极大,与寂静的金銮殿上,十分的响亮,众人愣了一下,纷纷在人群里搜寻,才发现,说话之人,是站在文官的第二位的胡惟庸。
他连骂了两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对着朱元璋一抱拳道:“皇上,我看这位萧将军纯属胡言乱语!
朱元璋瞟了一眼胡惟庸,不动神色的“哦“了声,道:”胡爱卿此话怎讲?“
胡惟庸难得有这个一个卖弄的机会,心中大喜,身子直了直,咳咳了两声,道:“自隋文帝下诏举“贤良”。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开恩科自此成了历朝历代选取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众人还以为他有什么建设性的说法,谁知说来说去,不过一些前人说过的话,一些与他不不合的官员,忍不住嬉笑起来。
胡惟庸充分发扬了脸皮厚黑学,丝毫不以为意,继续说道:“隋朝虽二世而亡,唐顺应天意取代大隋,当年一代雄主,唐玄宗也说过,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此后大唐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科举,并一直沿用,足见这科举与我大明是百利而无一害!”
众人这会儿才有些明白胡惟庸要说什么,不少人点头。
“胡大人言之有理,唐朝士子科考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比之我大明八股文,可不是更多更繁琐,但大唐一朝,莫不是人才济济!雄霸四方,莫不是说唐朝的科举也禁锢了学子的思想,若是如此,我宁愿我大明永远禁锢我大明学子的思想,让我大明强大如唐朝!”涂节这时也走出来附和胡惟庸。
不过他这几句话说的极为漂亮,引起不少人叫好。
“你爷爷的,老子什么时候说过科举制度不好啊,你不要离题万里好不好?“萧云无奈的骂道。
“依微臣看,萧兄弟之言,并非针对陛下兴科举,开恩科,只是想陛下不拘一格取人才而已,唐代取士,不仅看科举成绩好坏,还允许“公荐”和“通榜”,便于取得才学兼优的人才,为国取才,取的不是书呆子,取的是有真才实学能报效陛下的真人才,不是一群满口圣人言,与朝廷无益的误国书生!“前排,魏国公,中书省右丞相、北伐大元帅徐达站出去来抱拳道。
“正该如此,科举是历朝历代专为搜罗人才而设立,但因为个人所具专长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随时依据皇帝下制诏设科选才。我大明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制科的科目也应该顺应要求,以微臣看,真正的科举,应该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唐代制科的名目不下数百种,常见的制科有明书、明法、明算、三史,开元礼……这些不拘一格的科目,使得科举考试在一定的规定之下,有着很大的自由,便于搜罗人才。依微臣看,这才是大唐人才济济的所在!”见有人声援自己,不出头那就是傻瓜了!萧云继续抱拳说了下去。